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jyj-2022-00021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2-09-05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策文件

环县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2-09-05 【字体: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及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环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评估

(一)基本情况。至“十二五”末,全县有各级各类中小学304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初中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234所,教学点12个),幼儿园46所(公办幼儿园27所,民办幼儿园19所)。在校学生48775人 (高中8961人,中职3221入,初中12338人,小学24255人);在园(班)幼儿9280人(公办幼儿园4726人,民办幼儿园3372人,附设幼儿班1182人)。全县在职教职工共4587人,其中公办教师4389人,占教职工总数95.68%;专任教师4056人,占教职工总数88.4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教学点)总占地面积2226992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13673平办米(中学217852平方米,生均10.2平方米;小学204647平方米,生均8.4平方米;中职46698平方米,生均14.3平方米;幼儿园44476平方米,生均5.5平方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图书882252册,其中中学408560册,生均19.2册;小学403310册,生均16.6册;中职47215册,生均14.47册;幼儿园23167册,生均2.9册。

(二)主要成绩

1.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十二五”期间,先后筹资622万元,对全县144所附设幼儿班进行改造,为24所幼儿园购置了幼儿保教设施,完成了19所乡镇幼儿园的电采暖工程。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45所,在村小学附设幼儿班193个,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至2014年底,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2.7%。

2.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2年顺利通过了“两基”国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两基”国检先进县。“十二五”末,小学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99.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6%,巩固率达到98.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8.4%。

3.普高教育稳步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在校学生896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72%。环县一中通过了市级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环县四中、环县五中顺利入围全国足球学校。目前省级德育示范校3所,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1所。

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按照“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扶贫、抓就业、抓发展”的思路,采取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模式,积极与省内外学校合作,走“外向型”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县职专为龙头、行业培训机构和私立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网络。县职专,201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2012年被确立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3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确立为全国首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4年对口升学上线率达100%,录取率达99%,学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

5.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十二五”期间,新招录中小学教师733人,教师年龄及学科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开展“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采取校本、脱产、远程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和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率达5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率达60%,高中教师研究生毕业(结业)率达20%。

6.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教育经费总量增加。率先在全市推行实施“六个一”(一杯热开水、一个热鸡蛋、一个热馒头、一碟热小菜、一碗热稀饭、一周一顿肉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供餐模式。扶贫助学力度加大,五年来共积极争取各类捐助(资金、棉衣、电脑、图书、爱心包裹)共计8661.2万元,资助贫困中小学生91419人次,救助贫困大学生8586名;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工程,共帮扶贫困学生59933人次;号召全县职工向梁维月等贫困家庭学生捐款66万元,成立了梁维月优秀困难学生基金会。五年来投资1585.7万元,完成了全县64所乡镇学校电采暖安装工程,实现了农村学校采暖条件新跨越。筹资1000万元,安装了学校食堂饮用水净化设备;维修课桌凳30222(单人)套;新购置11775(单人)套;安装“班班通”惠民工程项目411套。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三)困难问题

1.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教学布点分散,教育投入不足,存在“一师学校”和“万用教师”等情况。

2.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县城、公路沿线等学校后勤管理人多,村学及乡镇学校缺乏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

3.学前教育师资薄弱,办园条件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益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普高教育缺乏活力、质量提升缓慢,急需形成公平和谐的竞争机制。

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以打造“教育强县”为目标,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扶贫、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发展各类教育,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学前教育和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新局面,使环县教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2018年,全县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2019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2020年,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99%、95%、96%;高考录取率达到92%,教育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质量跻身全市前列

(三)具体目标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同步发展。到2020年,村小学全部附设幼儿班、乡镇创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县城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8%以上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2019年完成“全面改薄”项目建设任务,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创建172所合格学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152所中小学实验室升级改造、仪器配备工作;192所中小学音体美等器材配备工作,使农村学校在师资、教学仪器、图书等方面全部达标到202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为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8%以上。

3.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推行高中领导班子及教师交流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公平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免收学费,扩大助学金和寄宿生补助资助范围,让每个贫困生都能接受高中教育,至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完成环县一中、环县四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

4.创新普惠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完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同精准扶贫、脱贫的有效衔接,争取扩大高职录取比例,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普惠面。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尊重劳动、注重创新的教育氛围。

5.规范丰富校外教育。完善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机制,加大校外育人活动场所建设,拓宽育人渠道、优化育人环境。强化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创业、创新的主体。

6.重视关爱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盲、聋、哑、智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需求。关爱留守儿童,按照“党政主导、教育主体、县市兜底、基层包保、部门支持、社会帮助”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切实履行“就近入学到位、生活保障到位、教育管理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家校联动到位”的“五个”主体责任;努力实现留守儿童“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权益有护、活动有地”的“六有”工作目标。

7.加强完善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建设梯次成长的“环江名师”教师专家团队,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管理为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的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四)重点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2016年,完成1000-2000人的152个贫困村145所村小学改扩建和附设幼儿班建设,改扩建陶洼子初中,新建乡镇幼儿园2所,县城幼儿园2所和小学1所;2017年完成48个行政村小学改扩建和附设幼儿班建设,新建县城幼儿园2所;2018年,新建乡镇幼儿园2所,县城幼儿园1所。二是根据“全面改薄”计划,确定对172所(小学138所、教学点9所、初中19所、九年制3所、完全中学3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25600平方米。2016年确定对24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在县城新建小学1所。2017年确定对10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2018年确定对48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在县城新建1所小学,改扩建县城小学2所、初中2所。2019年确定对70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在县城新建1所小学。2020年确定对剩余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标准化建设,在县城新建1所初中,使乡镇中心学校都有教师周转宿舍,学生宿舍、餐厅、图书室、实验室、标准化操场,到2020年,贫困村学校达到“十有”标准(有安全校舍、采暖设施、午休宿舍、就餐食堂、合格课桌椅、足量阅读书籍、齐备的锻炼器材、儿童之家、英语教师、安全饮水设备)。三是2017年完成环县一中艺术教学楼、女生宿舍楼、体育馆及办公楼等基础项目建设,环县五中餐饮楼、女生宿舍楼及图书楼等基础项目建设。2019年完成环县二中、环县三中教师周转宿舍、环县四中科技楼、环县职专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2020年底,使县城学校都有公寓楼、餐饮楼、科技楼、图书楼、塑胶操场、体育场(馆)、水冲厕所。四是新建标准足球场8个(环县一中、二中、四中、五中,环城小学、南关小学、红星小学、习仲勋红军小学)、以乡镇(县直学校)为单位组建校园足球队,到2020年,形成5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教育资源适当扩大的原则,每乡镇保留1所初中和3至5所完全小学。到2020年,在县城新建职专实训基地1处、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3所,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2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1所,特校1所,使全县60%以上学生能够进城享受优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补充教师队伍。通过“省考”和特岗计划的实施,2016-2020年,计划每年补充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师60人,其他学科教师60人。到2020年,小学教师专科率达98%,初中教师本科率达90%,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高中教师研究生毕业(结业)率达30%。二是成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专项教师培训资金。对全县获得名师称号的在职教师,每年组织一次高级研修。全面开展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到2020年,培养专家型校长5名,名师校长10名,专家型教师30人,名师50人,骨干教师220人,学科带头人300人,骨干班主任500人,对全县教师全员轮训一遍。三是实施“美丽园丁”项目,加强同高等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校县共建,实施“四个一”工程(一所示范高中、一所示范初中、一所规范化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引领全县办学质量上层次。四是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标准,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全面、开拓创新的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五是认真做好新进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改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竞聘上岗,打破“大锅饭”,实现岗位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人员优进劣汰,形成科学健全的教师竞争机制。

4.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破除“终身制”,推进“无校籍管理”。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梯次组织校长参加高级研修,5年内,通过研修培训校长100人以上,进一步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

5.校本教材研发。成立县、乡级教材研发中心。环县是半农半牧区,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手工文化和红色文化之精髓,同时受丝绸之路文化影响,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充分挖掘适合自身发展的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研发窑洞、香包、皮影、剪纸、红色故事、农耕养殖等民俗文化,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趣味性、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

6.信息化建设。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进度(既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义务教育“改薄”资金,借助省上实施“百兆光纤工程”和“百县宽带乡村工程”,为未入网的223所中小学校建设校园网络;为未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的248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到2020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建成“环县教育云平台”,进而全面实现中央提出的“三通两平台”的战略目标。

7.教育资助。一是对贫困家庭幼儿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保教费,资金按省、市、县6:2:2的比例分担,对贫困家庭幼儿给予一定资助。二是持续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助公用经费和取暖费,百人以下学校按100人增补公用经费。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适龄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增强控辍保学工作成效。三是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四是对考入高职(专科)、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其意愿给予适当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五是积极落实国家人才教育发展计划,衔接和配合相关学校,在学生及家长中间广泛宣传各类优招政策,特别是加强对省内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国家贫困专项”、“地方高校专项”、“精准扶贫”、“革命老区专项”计划等优招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

8.营养餐、安全管理。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补助标准。按照安全、营养、卫生的标准,因地制宜的确定食堂供餐内容,提升营养餐供餐质量,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力争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享受营养改善计划。适当解决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编制,将食堂从业人员的各项待遇及福利纳入财政预算。开设校园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年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依法保证“两个比例”、“三个增长”逐年增长,确保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10%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并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打卡发放,政策性津补贴纳入财政预算;积极落实县级财政教育项目配套资金,将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扶贫助学资金落实;准确分析把握国家、省、的投资政策和取向,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积极推动捐资助学,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2.推进依法治教。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各校要制定学校章程,加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家长委员会,引导全社会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和学校管理监督;到2020年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依法治教的良好局面。

3.加强教育督导。一是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按全县教职工总数的3‰配备专职督学,聘请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兼职督学,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分、结构合理、素质全面、专业精良、品行高尚的专兼职督导队伍。二是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在学生成长方面,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注重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师成长方面,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2017年制定出全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实施细则,从而更好地完成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工作的目的,完善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为基础教育工作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三是办学水平评估方面。按照三年完成一轮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及初级中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任务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督导室拟完成两轮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工作,即2016至2017年继续开展第七轮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工作,2018至2020年完成第八轮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同时深化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开展专项督导。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和校长晋升、降职、问责及定期交流的主要依据。同时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全社会最大程度地理解、支持、推动教育事业大发展。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