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环县“法律九进”活动指导标准(试行)

发布时间:2018-12-10 10:46:00 【字体:

 

为促进“法律九进”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关于印发《庆阳市“法律九进”活动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和《中共环县委宣传部、环县司法局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普法实践经验,制定本指导标准。

一、“法律进机关”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党委(党组)领导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2.制定法治宣传教育计划。每年制定机关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和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机关法治宣传教育有部署有落实。

3.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集中专题学法不少于4次,组织专题法治讲座不少于2次,党委(党组)书记讲法治课不少于1次,领导干部学法时间不少于40小时。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考勤、学法记录档案、学法情况公示制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要有述法内容。

4.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制度。把法律学习纳入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培训计划,利用单位网站、远程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系统等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学法学校、开设网络学法课堂,为每人配备法律书籍,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每人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机关工作人员参考率、合格率分别达到95%以上。

5.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和问责机制,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任务。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司法、行政执法案例整理编辑工作,建立司法、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定期发布制度和单位执法质量考核机制,落实普法责任。

6.健全完善依法决策和依法履职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实行执法机关主体资格管理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推进“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

7.加强机关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各级各单位要有法治宣传橱窗、学法园地、普法微信群等学法平台,经常性开展普法宣传,开展机关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学法氛围。

8.规范法律进机关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二、“法律进乡村”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街道)要健全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村成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两委”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村民小组设有法治宣传员,承担村民小组法治宣传日常事务。

2.制定法治宣传教育计划。乡村每年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3.加强农村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村“两委”成员、村监督委员会成员及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法治培训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定期组织村“两委”成员、村监督委员会成员参加法律知识轮训,每年不少于1次;村“两委”成员、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

4.加强村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广泛开展“法律进农家”和“法律进村入户”等活动,每年不少4次。

5.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联系登记制度,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沟通与管理,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学法守法情况,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依法维权提供法律帮助。

6.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普法志愿者队伍,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积极实施农村万名普法带头人培训计划,在培养法律明白人基础上培养一定数量普法带头人,提升农村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乡(镇)设立法治辅导站,行政村建立法律图书室(角)和固定的法治宣传栏、普法文化长廊,运用有线广播网(站)、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载体推送普法内容。

8.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运用歌曲、戏剧、曲艺、书画等艺术形式,结合民俗文化、乡村舞台建设,组织农村业余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和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开展法治文艺节目巡演活动,丰富农村法治宣传形式。

9.建立完善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户一本法律服务指南、一张便民联系卡制度,定期组织法律顾问举办普法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利用12348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提供订单式服务、精准化普法,增强宣传实效。

10.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依法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及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事件。

11.规范法律进乡村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三、“法律进社区”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街道)要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社区主任担任组长,社区领导班子中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制定社区法治宣传教育计划。乡镇(街道)每年制定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任务,解决存在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3.加强社区工作者法治宣传教育。乡镇(街道)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法律知识培(轮)训,每年不少于1 次;社区工作人员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4次;社区居民代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

4.加强社区居民法治宣传教育。利用“4.15”国家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和法治宣传月等重要节点,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法治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社会闲散人员、安置帮教对象和社区矫正人员等的法治宣传教育。

5.加强流动人口法治宣传教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辖区流动人口集中场所、主要工作和活动场所开展定期的法治宣传教育。

6.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依托居民小组长、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组建社区法治宣传员、法律志愿者队伍。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行定岗定人定任务的台账式管理。

7.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治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室(角),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普法队伍,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治宣传活动,每季度为居民上一堂法治课。有条件的社区积极推进社区普法学校(讲堂)、普法矩阵、普法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8.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区居务公开,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9.开展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宣传与城市、社区文化相融合,依托法治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把法治元素渗透到群众文化生活中。

10.规范法律进社区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四、“法律进学校”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设立专(兼)职法治副校长,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法治辅导员。

2.制定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学校每年要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工作任务,解决存在问题,安排开展经常性活动。

3.落实学校法治课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健全法治教学考试考核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开辟学法第二课堂,保证教材、师资、课时、考试、效果“五落实”。

4.加强中小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

5.重视教师队伍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水平继续教育范畴,通过岗位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教师学法,并配备必要的法律书籍,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20小时。建立法治课教师定期培训考核制度,每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法治课教师开展集中法治培训。

6.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运用网络、动漫、微电影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学校要普遍建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普法微信群,每季度上一次集中法治教育课,半年开展一次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定期发送普法微信短信。

7.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举办青少年法治手抄报、法治漫画展和法治文艺小演出等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8.深化依法治校活动。要健全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杜绝校园欺凌现象。依托家庭、社区、村落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预防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9.规范法律进学校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五、“法律进企业”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领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责任,纳入企业年度考核。

2.制定企业法治宣传教育计划。每年要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开展经常性活动。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采取举办脱产培训、理论研讨班、专题辅导讲座等方式,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培训,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4次,参学率达95%;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将法治培训、考试(考核)纳入企业教育管理和年度考核范畴。

4.加强企业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纳入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年度学习计划,通过组织集中学法、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年不少于2次。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职工法治学校,定期进行法治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

5.深化“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企业内部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监管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全,用工规范,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落实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加强内设法律服务机构建设,保障专业人士依法参与经营管理,及时提供重大决策法律风险评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无违法违规行为。

6.加强企业法治宣传阵地建设。企业内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开设法治宣传栏目,普遍建立普法微博、微信群。厂区、住宅区建有法治宣传专栏、法治宣传长廊。

7.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创作具有企业特色、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组织开展各类法治文化展播、展演活动。

8.规范法律进企业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六、“法律进单位”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要健全党委(党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并将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单位年度考核。

2.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单位发展整体规划,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

3.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要健全法治讲座及领导干部学法考勤、学法记录档案、学法情况公示、通报等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党委(党组)每年专题学法不少于4次,领导干部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小时。

4.开展单位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纳入单位年度学习计划,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增强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5.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促进行业单位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大众媒体健全公益普法制度,自觉履行普法社会责任。发挥行业培训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法治教育资源和宣传栏、广播、电子屏幕、宣传刊物等媒体(介)作用,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利用公示牌、宣传册、免费发放法律信息卡片及举办开放日、法治宣传月等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把普法融入单位管理服务各环节。

6.深化“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落实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落实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审查制度,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水平。规范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质量,无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无受到纪检监察或上级查处、通报的事件。

7.加强单位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建立法治宣传栏、普法网站、微博微信群等普法阵地,利用单位网站、远程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系统、微博微信群等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学法学校、网络学法课堂。在公共活动场所、人口聚集区域设立固定法治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8.规范法律进单位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七、“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2.制定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宗教事务管理部每年制定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和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宗教场所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3.落实宗教教职人员学法制度。建立宗教教职人员法治讲座及学法考勤、记录制度,实行宗教教职人员法律培训、法治考核制度,促进宗教教职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4.加强信教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利用重要节点、重大活动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结合重要宗教活动,组织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为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注重对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法治教育培训,引领带动信教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5.深化“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弘扬宗教爱国精神,抵制宗教极端思想,保持宗教活动场所和谐稳定。

6.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建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微博微信群等学法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

7.规范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八、“法律进家庭”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村(居)委会要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年度有计划,目标任务清晰。

2.发挥社区和村(居)委会职能作用。社区、村(居)委参积极面向家庭开展法治讲座、道德讲堂以及法律知识培训等活动。

3.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家庭”活动。及时向辖区村(居)民发放普法宣传手册、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卡。全面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及时为家庭提供法律服务。

4.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法治宣传教育。社区、村(居)委会要建立与家庭成员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和阵地开展政策解读、道德讲座、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

5.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进家庭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健全村(居)民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6.规范“法律进家庭”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规范,文档资料、音像数据等保存齐全、真实。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障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九、“法律进网络”活动标准

1.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网站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完善运用网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工作制度,有专人负责,年度有计划,目标任务清晰。

2.加强网络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引导网络运营者,在经营和服务活动中,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加大法律进网络工作实效。立足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法治宣传平台,充分运用网络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媒体落实公益普法制度,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环县声音”,引导网民遵法守法,讲好“环县故事”,做“环县好网民”。

4.积极搭建与社会公众和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和媒体的关切,经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既摸清群众需求,又要总结实践经验,使法治宣教育想工作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

5.规范法律进网络基础工作。网站管理规范,各项资料齐全,真实。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