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kjj-2023-00023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04-1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政策解读 |
关于《环县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的编制说明
一、政策依据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强科技行动深度嵌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庆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庆阳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十四五”规划》、《环县“十四五”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强县域、强工业行动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本方案共四部分,约1.9万字。
一是指导思想。明确行动方案起草编制的思想指针、理论依据、工作基调、现实基础、总体思路,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总的思想指针,坚持“三新一高”总要求、强科技引领总基调、“四个面向”总体布局,围绕环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科技创新“六强”(强基础、强主体、强支撑、强服务、强队伍、强保障)任务,实施“六项行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创新驱动重点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行动,科技人才团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支撑引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主要目标。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具有环县特色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企业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创新链围绕产业链运行,科技资源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以上。共提出15项考核指标,其中综合指标3项,投入指标5项,产出指标7项,均参照省市强科技行动考核基准目标提出。(从2023年开始,省上对于县区强科技行动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进行整合,采用一套方案,主要考核5项指标,即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财政科技到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2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5%)、百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15%))。
三是重点任务。围绕强科技行动的目标要求,立足我县发展现状,尤其针对我县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和不足,计划围绕“六强”目标,开展六项行动,具体推动落实29项措施。一是强基础,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着力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品牌,培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一支使命驱动、任务导向、具备地域特色又能引领各领域创新发展的科技研发力量,激发全民科技创新意识,拓宽科技工作领域,夯实县域科技工作基础,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共筹划实施6项具体措施,分别是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带动计划、区域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计划、县域科技研发能力提升计划、科研专业力量引进计划、开展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二是强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共采取5项具体措施,分别是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联合创新体系、支持创新主体和高校院所联合创新,到2025年,科技中小型企业评价入库20家以上,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培育省级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3家,聚焦羊、草、杂粮以及新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布局产业创新联盟1个,企业创新联合体1-2个。三是强攻关,实施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立足产业发展现状,用好政府资源,用足政策资源,用活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新兴技术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一手抓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一手抓高新技术引进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挖潜进位、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主要采取8项措施,分别是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至2025年, 在油气煤开采、煤化工、精细化工、建筑建材、非煤矿山、轻工业等传统产业领域突破新技术、新工艺2项以上,研发新产品5项以上;支撑新能源创新发展,通过支持风光能源领域技术升级、产品升级、链群升级,开展煤电耦合、绿电制备等领域技术研究攻关、引进、下游产品研发,争取培育建设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1家,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5个以上,积极筹备创建新能源企业创新联合体;牵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零碳产业、储能电站、新能源装备、数字信息、绿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工业产业的落地发展,争取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培育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1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2家,集成引进新技术、新工艺5项以上,研发新产品5个以上,攻关突破技术难题3个以上;支持数字经济技术应用示范,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数据信息产业链,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数字安防、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引进、难题攻关;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围绕全国基层中医药健康发展示范县创建,支持中药品种、种植栽培技术、加工储存的创新发展,中医文化业态传承与创新、应用医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医药+”融合创新及中医药创新研究与传承保护的平台建设等;支撑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三元双向”循环发展模式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的健康、有机、绿色、循环、再生、观光的发展要求,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支撑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材料创新、装备创新和产品研发;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攻坚行动,重点在高效节能、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开展低碳、降碳、零碳、固碳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与工程化。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三农”聚集,布局创建一批创新型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科创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科技项目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强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行动,围绕提升服务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措施,有效支撑成果信息共享、专业化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区域转化、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激发技术供给活力,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布局4项措施,分别是优化政策机制、培育转化平台主体、建设科研成果供需对接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五是强队伍,实施科技人才团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认真落实《中共环县委员会 环县人民政府关于激励现有人才提升能力增强活力的十条措施》,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从政策环境、激励机制、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落实3项措施,分别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全面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六是强保障,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围绕市场导向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入手,将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各类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交给市场,让创新主体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采取三项措施,分别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四是工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营造创新氛围、推动政策落地五个方面细化了保障强科技行动顺利落实落地的工作措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