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樊家川镇防汛应急预案
一、自然概况
环县河流共分为四大水系,即以甜水镇的朱家大山河南湫的代家洼为分水岭,以北属清水河、苦水河水系,流域面积1108km2;以南为环江,属马莲河水系,流域面积7112km2;毛井镇以南属蒲河水系,流域面积1021km2;全县较大型沟道111条,面积4949.1km2,其中山洪灾害防治区有沟道67条,面积3430.9km2,占69%(环江流域56条,面积2970.3km2,占87%;蒲河流域11条,面积445.9km2,占13%)。其中重点防治区共15条,面积1105.2km2,占32%;一般防治区52条(含一条典型流域),面积2325.7km2,占68%。
环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光能丰富、热量适中、无霜期短,风沙较多,温凉干燥,降雨量少,由南向北递减,由500~350mm,全县平均降雨量300mm,降水量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总量的65%,降水过度集中,极易引起江河暴涨,泥流滑坡。相反春、秋、冬三季降水却不足总量的35%,故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之说。年均气温在6.7~9.2℃之间,全县积温相差很大,无霜期为120~150天,全年太阳辐射是145.58千卡/cm2。年日照在县北是2776.4h,县中南是2596.2h,干燥度1.22~1.49,干旱指数2.2~3.5,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675~1994mm,是降水量的4.3倍。
目前县境内5条水系流域面积达9236km2。其中环江水系控制流域面积7117km2,苦水河、清水河、蒲河、元城川总流域面积2119km2。环江一级支流的有6条分别是耿湾川、罗山川、马坊川、城西川、合道川、安山川。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具有猛涨陡落、洪峰流量大、泥沙含量高等特点。
环县暴雨多发生在7~9月,一般降水为105.1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从降水季节看,夏季占60%,秋季占30%,春季占10%。从降雨强度看,环县日降雨≥100mm的大暴雨,1997年中出现过1次。环县洪涝灾害造成灾害损失的表现形式是超标准洪水,它是全流域性的、降雨强度较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过程,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泥石流、滑坡,形成对周边地带与低洼地区的淹没损失和冲刷塌陷灾害,严重时甚至会使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遭到破坏,造成民房、窑洞塌毁,人员伤亡,羊畜冲走,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洪水主要由暴雨激发而成,发生时间与暴雨对应,最大洪水出现在7~9月。洪水过程多呈双峰或复式峰,一般持续1~3日,主峰起涨历时在数小时。目前由于该区域土质松软、植被稀少,岩层土壤加速风化,洪水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在1130~2089m之间。境内地势较低,河谷切割较浅,山势狭窄,沟底较窄。
本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上横跨贺兰褶带南段和伊陕盾地西南部两大构造单元,南部并受陇西系旋卷构造体系影响,在贺兰摺带主要出露有震旦系至侏罗系各套岩层(缺失志留、泥盆系地层),走向近南北,褶皱强烈,地层与地层间多为断层衔接;次有第三系堆积在元、古、中生界凹地之间。伊陕盾地出露的主要是下白垩系各套岩层,东部为一套泥岩、砂岩、河湖相碎岩,西部为一套洪积相砾岩,二者呈锯齿状交接,褶皱平缓;次有第三系北部由西向东超复。第三系末期喜马拉亚运动促使车道-阿色浪断裂西部强烈上升,东部下陷,在这个大断层西侧形成一个由砂砾卵石夹亚粘土、沙砾土、砂堆积成半径近40km的大型洪积扇群,洪积扇群轴心在沙井子、小南沟一带,厚度可达50m之多,轴心厚边缘逐渐减薄。
县内基岩都零星出露在沟坡、大多被第四系岩层覆盖,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其它各系县内均可见到。
境内黄土层较厚,可土质松软,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耕作粗放,一大部分耕地坡度陡,河谷地带的耕地河床低,河流治理差,降雨后出现溅蚀、面蚀、沟蚀等水土流失;重力侵蚀亦有出现。目前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区共3416.2km2,均为水土流失面积,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4.71km2,占4.5%;中度流失面积364.67 km2,占10.7%;强度流失面积455.64 km2,占13.3%;极强度流失面积1191.6 km2,占34.9%;剧烈流失面积804.94 km2,占23.6%。侵蚀模数8000T/ km2.年.风力侵蚀面积277.03 km2。
二、经济社会情况
樊家川镇位于环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 辖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2876户12226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7130元。土地总面积354.6平方公里(53.19万亩),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川台水地3200亩,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8℃,全年无霜期172天。辖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川、塬兼有。
樊家川镇至2017年底,农作物播种面积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万亩,占4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万亩,占33%;其它作物(蔬菜、瓜果等)播种面积0.9万亩,占21%。复种指数1.2。在粮食作物中,冬小麦1.6万亩,占80 %;糜子0.05万亩,占2.5%;玉米0.3万亩,占15%;其次谷子、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甜菜、蔬菜、烤烟等。粮食作物年总产量1.12万吨,平均亩产346公斤。
樊家川镇均为水土流失面积,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000 公顷,占75.2 %;强度流失面积1900公顷,侵蚀模数6267吨/平方公里·年。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调查,自1963年以来,山洪共造成107间(孔)房屋及窑洞塌陷,受灾人口0.231万人,受灾耕地0.17万亩,受灾损失47.79万元(2000年可比价)。仅1998年,山洪(冰雹)造成0.043万亩良田绝收,洪水冲毁房屋(窑洞)36间(孔),冲走大家畜1头、羊68只,直接经济损失达12.79万元。
目前,镇上已成立防汛抢险领导机构,且编制了有关防汛减灾预案,各村也分别成立了抢险小组。但对防灾知识的宣传还不普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健全,全镇现有简易雨量站:3个,分布在慕家河村、郝集村、樊家川村;村级预警广播:3套,分布在慕家河村、郝集村、樊家川村;自动雨量站:3个,分布在慕家河村、郝集村、樊家川村。气象服务网络镇村基本延伸到位,仍缺乏镇村局地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三、 汛期山洪灾害危险区情况
危险区是指汛期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县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及人员分布情况, 全镇被分为3个危险区:樊家川行政村、郝集行政村、慕家河行政村。
危险区总人口653人,土地面积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1.2亩,固定资产300.07万元。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全镇各村及蒲河流域每遇暴雨,山洪暴发,对流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
四、樊家川镇防汛责任人
指 挥:梁立群 镇 长 电话:13884136559
副 指 挥:赵翊斐 副镇长 电话:13629345668
成 员:拓 娟 党委副书记 电话:13884197092
王正春 纪委书记 电话:15268976565
贺春意 副镇长 电话:13884196462
信 息 组:陈羿舟 (组长) 电话:18719712000
调 度 组:郝海军 (组长) 电话:13884107903
监 测 组:袁永发 (组长) 电话:13919608879
转 移 组:郑永锋 (组长) 电话:13909346127
保 障 组:邹广银 (组长) 电话:13993401669
抢 险 队:王 磊 (队长) 电话:15095562956
第一小组:马彦弟(组长)由樊家川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二小组:杜玉锋(组长)由郝集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三小组:慕顺秀(组长)由慕家河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四小组:慕立鹏(组长)由马驿沟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五小组:王国舜(组长)由闫塬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六小组:刘俊选(组长)由长城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七小组:郭国臣(组长)由李崾岘村抽调人员组成 第八小组:张建彪(组长)由马骏滩村抽调人员组成 防汛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雨量监测、预警、人员转移、抢险自救和宣传发动等工作。 五、监测与预警 樊家川镇防汛采取专业自动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人工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方式。 1、雨量监测 安装在樊家川镇的自动雨量站,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形式,由慕顺秀负责管护,雨情信息自动采集传送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2、预警指标 环县樊家川镇雨量临界预警指标 | |||||||||||
准备转移预警指标(临界雨量值mm) | 立即转移预警指标(临界雨量值mm) | ||||||||||
30分钟 |
1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0分钟 |
1 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18 | 23 | 28 | 32 | 43 | 50 | 27 | 34.5 | 42 | 48 | 64.5 | 75 |
3、 预警发布
樊家川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防汛工作,具体组织镇和各村组的防汛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确保辖县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村级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水位的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以保证本行政村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村级防汛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以保证本行政村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村级防汛工作组机构人员如有变动,由接替人员履行职责,并报告镇防汛抢险指挥部,由镇防汛抢险指挥部上报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监测组:负责辖区雨量,危险区溪沟水位,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监测。
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由樊家川镇政府组织成立一支以基干民兵为主,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参与的30人的抢险队。在工程出险等紧急情况下,各抢险队员自备电筒、雨衣等工具,听从命令、全部上阵,进行有序地抢险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成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均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进行联系。
六、转移安置
人员转移坚持就近、安全的原则。危险区人员收到预警转移信息后,在转移安置责任人组织下,要按照明白卡上标明的路线,迅速向安置地点及安全区转移。
1、转移安置责任人
慕家河: 慕顺秀 13993486978
樊家川: 马彦弟 13884176512
郝 集: 杜玉锋 15293456388
马驿沟: 慕立鹏 15294496228
闫 塬: 王国舜 15003945187
长 城: 刘俊选 13830406073
李崾岘: 郭国臣 15049780666
马骏滩: 张建彪 18293460155
2、撤离路线、安置地点
慕家河: 镇村道路、南庄学校、赵塬学校
樊家川: 镇村道路、樊家川市场
郝 集: 镇村道路、李塬小学
马驿沟: 镇村道路、马驿沟小学
闫 塬: 镇村道路、长城小学
长 城: 镇村道路、长城小学
李崾岘: 镇村道路、关沟小学
马骏滩: 镇村道路、原张湾小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