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zxb-2021-00018 | 发布机构: | 提案委 |
生效日期: | 2021-04-2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政协环县委员会九届六次会议提案-第14号 | 所属主题: | 政协委员提案选登 |
关于加快环县北部掌地治理及淤地坝建设的提案
环县地处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5282万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25,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1/7,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县北部13乡镇群众主要耕地为掌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中间呈“U”型的平缓掌地,被群众形象地称为“饭碗田”,曾经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掌区沟头前进,沟岸扩张,部分群众被迫搬家,造成了沟进人退,村庄、道路、耕地“三上山”的严峻局面。近年来我县先后争取实施了马莲河流域世行项目、国家生态项目、坝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梯田建设等项目,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29.55%,极大地遏制了部分区块的水土流失,防止了耕地损失。
但由于县北部掌区土质疏松,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复合侵蚀并存,加之统一规划布局程度较低,治理区块分散,难以达到综合治理要求,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一大批掌地塌陷延伸、耕地不断萎缩,大量泥沙下泻入黄,生态建设任务异常艰巨。据专业部门调查,县北部目前有掌地38.5万亩,平均每年约有1000多亩平缓掌地变成沟壑,1.2万余亩粮田被洪水淹没损失。还有大面积的掌地土壤耕作层因连年冲刷,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生产能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同时水土流失加剧了当地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部分土地变得更加贫瘠,沟壑密度增加,植物生长条件遭到破坏,制约了草畜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多沙粗沙随径流下泻到黄河增加淤积,也严重影响了治黄成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甘肃省《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印发实施,为抢抓机遇,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建议:
1、将县北部掌地治理专项列入我县“十四五”规划,争取上级投资,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加快治理进度,确保取得预期效益。
2、大力推行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从已治理流域成效看,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立体设防进行综合治理的效果比较明显。建议以小流域为单元编制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坡面措施与沟道措施结合、拦蓄与引排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等办法分区分类编制实施方案或规划,同时依据《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内容,加快编制我县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草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相关专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治理进度,切实加快该区生态治理步伐。
3、积极与上级衔接论证上马“环县西北部掌地治理”等较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专项建设计划盘子,争取专项投资,力争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治理成效。
4、加快实施“固沟保塬”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通过建设淤地坝,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涵养能力。
5、引入人大、政协监督机制,坚持治管结合,确保治理成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