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环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环县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2-08-31 【字体:

 为充分发挥环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旅游进入大众化发展等机遇,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依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新机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以大景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整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拓展旅游投资消费空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实现环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旅游资源

环县是一块有着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旅游资源丰富,为开发建设环县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内有红色革命胜迹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30多处,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旅游景点9处,其中:红色旅游景区(点)5处(八珠、曲子革命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和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其他人文景点4处(东老爷山、西山文昌阁、东山生态公园、中国印象·皮影城)。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惠农酒店、富来酒店;二星级:环县宾馆),旅行社1家,农家乐23家(其中:星级3家)。

三、基本思路与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文化旅游强县为总体目标,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增加基础投入、扶持培育产业、树立旅游品牌、加大宣传推介等措施,精心打造旅游名片,将环县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资源、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6—2020年,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2%以上。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

到2020年,建成4个规模体量较大、旅游项目丰富、功能配套完善、游览环境良好的重点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东老爷山为国家AAAA级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中国印象·皮影城、西山文昌阁景区为国家AAA级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子、八珠革命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2020年,农家乐总数达到100家,其中新增具有我县餐饮特色的星级农家乐12家,总数达到15家。新建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以上酒店达到3家。扶持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村10个,增加旅游就业岗位,使县内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5000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0000人以上,五年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000人次。

 四、发展战略

(一)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战略

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组合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东老爷山景区、县城东西二山生态公园和中国印象·皮影城进行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塑造品牌,打造本区域旅游业发展高地。

(二)项目带动与集聚发展战略

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集聚和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强烈的市场吸引力,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建设中国印象·皮影城、东西二山生态公园、高寨文化旅游体验区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

(三)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战略

推动环江历史文化、道教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道情皮影传承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五、总体布局

构建以红色经典、文化体验、道教朝拜、生态休闲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将环县旅游产业确定为“1234”发展格局。一线(环江三十里旅游风情线)、二城(中国印象·皮影城、明代老城)、三山(东老爷山景区、东山生态旅游景区、西山文昌阁)、四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曲子革命纪念馆、八珠革命纪念馆)。瞄准一个目标定位(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两个精品景区(东老爷山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推介三条旅游线路(一条休闲观光旅游线路,一条革命圣迹旅游线路,环县境内二日游线路),实施红色旅游发展、重点景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乡村旅游富民四大工程,建成六大特色景区(中国印象·皮影城、河连湾陕甘宁省旧址纪念馆、西山文昌阁景区、东山生态旅游景区、曲子革命纪念馆、八珠革命纪念馆)。

六、重点工作

(一)组合旅游资源,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壮大旅游规模。

1、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区。以山城堡战役遗址、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为中心,捆绑组团,打包申报,投入资金,开发建设。投资新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红军主题景观园、祝捷大会会馆、观战楼、窑洞皮影剧院、红军之家、红色体验园、红军村等项目,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维修改造河连湾陕甘宁省旧址纪念馆现有展厅,分别布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纪念馆、习仲勋纪念馆、环县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完善馆藏文物,建成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现保留的山城堡战役红军作战战壕、洪德杏儿铺毛泽东旧居、耿湾定环县政府旧址等革命遗迹和古文化遗址进行实地勘察,逐一拍照登记,公布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竖立青石碑,进行维修保护,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

2、县城生态休闲旅游区。推进环江三十里旅游风情线建设,新建游步道、主题景观带、护栏护堤和绿化、亮化、排水、公厕等配套设施。全面建成东西二山文化生态公园,开发建设中国印象·皮影城和明代老城,规划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县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城墙、宋城墙、灵武庙等保护维修,新建道情皮影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皮影传承研究中心、数字影剧院、书画艺术展览馆等建筑,配套音乐喷泉广场、综合休闲广场及儿童游乐场等服务设施,新建皮影艺术传承保护、皮影商品制作研发、海内外皮影作品集中展示、环县道情皮影演艺为一体的专题馆,收集馆藏皮影,培养演艺人才,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一馆尽观天下皮影”的国内外知名皮影城,力争建设成为集文化展示、民俗演艺、休闲娱乐、游览观光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东老爷山旅游风景区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拓展部分休闲观光功能,投入资金,持续不断地进行开发建设,建成通往景区旅游专用公路,连接开建的银西高铁和甜罗高速,极大地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将东老爷山旅游区最终建设成为融自然景观、道教古迹和红色文化景观为一体的,集宗教旅游、休闲观光、红色教育的绝好胜地。   

4、曲子革命纪念馆区。以西征红军第一仗—曲子战斗解放环县,习仲勋任曲环工委书记,1936年6月—1950年6月,中共曲环工委、曲子县、陕甘宁省政府和庆环分区的办公地为背景建起的曲子革命纪念馆和八珠革命纪念馆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建设。全面完成曲子革命纪念馆旧址维修保护,完善现有建设内容,启动主题广场、万福大舞台、红军小院、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及沟道护堤治理、绿化亮化工作,与已建成的习仲勋红军小学融为一体,打造陇东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续建八珠革命纪念馆管理用房,完成停车场、院落硬化、绿化等配套建设,申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资金对现保留的陕甘独立师旧址、曲子老城墙、木钵红大二校旧址等革命遗迹进行维修保护,勒石树碑,申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5、乡村旅游示范区。以高寨村已经建起的文化美食村为基础,精心谋划,整合资金,发展极富环县饮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开发建设民俗文化街、道情皮影演艺中心、现代农业观光园、垂钓休闲中心和游乐场等项目,将高寨农家美食文化旅游体验园打造成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全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样板村和示范村。

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移民搬迁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旅游扶贫重点村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标识标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把乡村旅游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景区辐射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养生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先行、金融支持、项目争取、专业培训,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全县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标准化农家乐70户,整体带动农村就业   2000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二)促进产业融合,开发各类专项旅游产品。

1、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红色资源、农耕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皮影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商品和购物街,支持旅游商品在线销售。举办道情皮影文化节、道教民俗文化节、皮影雕刻大赛,开发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2、加快推进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依托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山城堡战役遗址、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红军战壕、领导旧居、红军窖等红色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重点建设山城堡战役纪念园、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面貌改善,有效保护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快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环县羔羊肉、八珠黄酒、农家小吃、窑洞养生等地方特色资源,树立品牌,做大做强,形成优势,以此为基础,建设几个集居住、品尝、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形成环县旅游全年多方位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园、创意农庄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对有一定基础的农家院进行有组织、有标准的整合包装,使其具备一定的吃住接待能力,引导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标准规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功能化改造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要素特色化。

4、探索推进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依托刘园子、钱阳山等煤矿、油田建设和风电资源开发,利用工矿企业的自身优势,在提供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以现代工业景观与旅游开发为重点,形成城乡工业旅游线,融科普、体验、修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探索打造主题工业旅游产品。动员工业企业在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置安全通道,观景亭台,开发矿物标本等作为旅游商品。

5、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推进与陕甘宁区域、丝绸之路公路驿站旅游合作,把环县旅游景点融入陕甘宁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共享,互惠互利。精心打造陕西西安—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周祖陵森林公园—环县文昌阁—东山边塞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东老爷山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宁夏银川休闲观光旅游线路。陕西延安—华池南梁—环县东老爷山—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六盘山—会宁革命圣迹旅游线路。开通曲子革命纪念馆—八珠革命纪念馆—环县文昌阁—环江三十里旅游风情线—东山边塞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中国印象·皮影城,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馆—东老爷山景区二日游线路。

   (三)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1、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到2020年,推进实现全县旅游交通与全市及高等级铁路、公路无缝对接。构建旅游客车、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零换乘的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提升旅游交通的等级质量,完善旅游交通引导系统,提高通达性、舒适性、便捷性。景区内交通方面,争取改造东老爷山景区内公路,配置景区内部车辆,避免社会车辆通过景区,影响交通,造成安全隐患。

2、全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全面落实《甘肃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2015—2017年)》(甘政办发〔2015〕134号),将旅游厕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一布局,按照谁主管、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方式,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到2017年,全县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1座,并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星级农家乐厕所全部达到卫生厕所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旅游厕所管理,着力解决冬季防冻等技术问题,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3、改善旅游住宿结构和品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旅游住宿的结构、档次与空间分布,加快建设经济型酒店和农家客栈、城乡公寓式等住宿设施,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在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周边建设满足游客需要的经济舒适型酒店,满足自驾游、驴友、登山队等户外游需要,在东老爷山景区建设农家乐及野外露营地,县城新建三星级以上酒店1家,总数达到3家以上。

(四)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满足多层次游客需求。

适应散客和自驾游为主的发展趋势,加大旅游咨询服务。要把旅游咨询服务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旅游(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充分运用户外广告、电子商务技术,在211国道、即将建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出口,建立旅游交通示意图、旅游景区示意图。提供专业导游服务、纸质宣传介绍服务、电子资源导游介绍等服务。推进智慧旅游,满足游客浏览、咨询、订购、投诉等多种需求。推进全县旅游系统的游览安全、医疗急救系统的建设,强化重点旅游区域和景区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快速救援队伍建设。

(五)创新开发模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针对目标客源地市场,采用各种手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包装旅游形象,尤其是利用普及速度快、发布范围广的信息网络化进行宣传。征集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将“红色环县”、“中国印象·皮影城”和“陇东道教圣地”培育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户外广告、电子屏幕、灯箱、背胶广告、报纸、网络、微信等平面、电子媒体,从电台、报纸、网络媒体乃至全国的户外、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地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宣传,为游客提供纸质和电子旅游咨询服务,增强吸引力,提高环县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六)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提高游客满意度。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水平。进行全民动员,整体参与,口口相传,宣传环县,介绍景区,做到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导游员。提高解说和导游服务人员素质,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组织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旅游协调机构。建议成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政策,重点解决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旅游优惠政策、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资源整合等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政策保障

研究和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向环县旅游产业内集聚和发展。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健全全县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和论证、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比例的旅游发展资金,用于宣传促销、从业人员培训及重点景区建设,并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三是积极争取各个行业的补助及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