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县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关键时期, 也是我县工业经济提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煤炭石油资源开发强县、小杂粮开发富民”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工业突破”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草畜、洋芋、小杂粮三大主导产业和石油、煤炭、葵花、果杏、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快。“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效益稳步提高。5年来,工业增加值完成2.15亿元,年均增长2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88亿元,年均增长20.2%);销售收入完成2.24亿元,年均增长22.9%;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完成3560万元,年均增长21.7%;外贸出口供货值完成3160 万元,年均增长25.3%;新增民营企业68户,累计达到170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累计达到6户;万元GDP能耗0.6537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23.89%。
(二)优势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全力推进石油、煤炭资源开发。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第七采油厂、超低渗透油藏第四项目部、延长油矿和中石化公司进驻我县19个乡镇 (办)、116个行政村、267个自然组,登记石油勘探面积9236平方公里,全面进行勘探开发,石油产能达到80万吨,较“十五”末增长300%。刘园子90万吨煤矿建设进展顺利,已出工程煤;马坊川、毛家川两个年产500万吨矿井及选煤厂,基本完成前期工作;甜水堡30万吨、甜水南240万吨煤矿建设稳步推进;砂井子西部386.06平方公里地质勘查全面开展;华能环县2×1000MW燃煤电厂和华电环县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卓有成效。
(三)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努力加快四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道211沿线乡镇和县城为重点的“两极两翼”建设框架(“两极”:重点建设以农畜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现代化种植、养殖研究等高新技术项目为主体的西滩工业集中区,以煤田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为主的砂井子煤气电工业集中区;“两翼”:完善提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以新技术研发、引用推广和示范带动为手段的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开发建设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为主体、辅之以农副产品加工的甜水镇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6.62平方公里,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入驻企业23户,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00万元,创利税1600万元。
(四)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5年来,争取实施工业项目32个,累计完成投资10.36亿元(新建项目12个,完成投资9.54亿元,改扩建项目20个,完成投资82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完成投资9.8亿元;500万元以上项目6个,完成投资3100万元;50万元以上项目11个,完成投资2300万元,其它项目6个,完成投资108万元。有力地促使全县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优势产业、培植新型产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苦荞茶、苦荞白酒系列和荞麦速食面、燕麦速食面等18种产品被省、市评定为新产品;豌豆粉、油井水泥等5种产品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雨林”牌、“龙影”牌等4件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五)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现已涉及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五大类20多个行业。重点企业有九连山水泥公司、金鹏肉食品公司、新艺地毯公司、回生果品公司、鸿康中药材公司和永泰建筑公司等50多户。主要产品是“陇原方兴牌”鲜冻带皮山羊肉、 “回生牌”胃康蜜杏、甘草杏、“雨林牌”豌豆粉和“甜龙牌”荞麦系列等30多个品种。全县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170户,个体工商户3721户,资产总额近4亿元,从业人员1.6万人,基本上形成了经营宽领域、主体多元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六)商贸流通市场繁荣活跃。“十一五”期间,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的原则,重点围绕“一线四川”(211国道沿线,马坊川、耿湾川、合道川、鞍山川)大力新建、改造我县集贸市场,规范完善商贸流通秩序,提升市场整体功能。建成甜水、山城、四合塬、洪德、樊家川和县城等城镇各类市场47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211国道沿线乡镇为主线,辐射带动偏远乡镇的市场建设体系,完成投资9000万元,改变了我县农贸市场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落后局面。同时,在规范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和成品油等市场流通秩序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农家店212户,完成投资110万元。推动家电下乡零售网点备案登记37户,销售家电19902台(套),补贴资金377.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同发达地区、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相比,规模小、实力弱、差距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创新发展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要以国家产业政策投资为导向,按照省、市发展战略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要求,注重在石油、煤电产业开发、工业集中区建设和扶优做大地方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加快煤电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加大工业经济发展投入,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坚定不移地构建高效节水、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资、金融政策支持,重点在基础设施、能源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倾斜;二是国务院支持甘肃批准实施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对我省有针对性的倾斜扶持;三是即将出台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将推动我县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培育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四是温家宝总理“要把革命老区庆阳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的重要批示为我县加快扶贫开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五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县作为全省“东翼”主战场之一将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六是我县石油、煤电和新能源开发建设将有力地支持和带动工业经济全面发展。
2、困难和挑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原始积累少。规模以上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弱小,工业化水平较低。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仅占全市的8.3%。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少,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工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尚未形成。四是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矛盾依然很突出。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把庆阳建成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定位,充分依托煤炭、石油和绿色农产品优势资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品牌产品,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的工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同时,积极探索、规范管理信息化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货运吞吐量,促使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8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27%,占全县GDP的55%;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41.7 %;非公经济上缴税金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23.4%,占地方财政收入42.3%;外贸出口供货值达到0.8亿元;研制开发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0个。基本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四大重点产业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骨干企业,逐步把我县培育发展成全市物流大县和工业强县。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根据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以能源工业开发建设为主,地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扩能提升为辅和优化环境、聚集要素,大力创建工业发展平台相结合的产业体系。
1、稳步发展能源工业
①石化产业。按照“依托石油、服务油田、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路子,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全力推动石油勘探开发,扩大产能,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支持油田企业实施以低渗透油田开发为主的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努力把环县建成庆阳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十二五”末,石油产能达到225万吨。
②煤、电产业。煤矿建设。要抓住国家“加大对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好机遇,论证储备一批煤化工生产项目,依托国有大型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重点抓好砂井子、甜水两大煤田七大煤矿开发,推进煤炭资源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未,建成刘园子90万吨、马坊川500万吨、甜水堡30万吨、甜水南240万吨四大煤矿。建设砂井子西部800万吨、甜砂井800万吨和毛家川500万吨三大煤矿,煤炭产量达到860万吨。基本形成集煤炭开采、洗选、化工、运输为一体的新型煤炭工业,实现优质环保煤基地的目标。地质勘探。全面完成砂井子西部386.06平方公里和北部135平方公里煤田地质勘查。火力发电。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成华能环县2×1000MW燃煤电厂;启动实施甜水堡电厂一期和环县2×200MW煤矸石发电厂项目。煤化工。依托砂井子工业集中区建设100万吨煤制甲醇、60万吨二甲醚、52万吨尿素三个煤化工项目。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十二五”末生产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风电、光电。利用环县北部得天独厚的风力、光照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力争 “十二五”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MW;建成1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③天然气产业。根据县政府与西安长庆钻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洽谈的《环县天然气利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尽快开展天然气利用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县工商业和城市居民提供天然气。
2、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
①食品加工产业。我县盛产荞麦、洋芋、玉米、豌豆、燕麦和豆类等五谷杂粮,年种植面积100多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左右,肉牛饲养量8.86万头,商品驴饲养量9.58万头,生猪饲养量18万头,肉绒羊饲养量150多万只,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十二五”期间,要以企业扩能改造和产品深加工为重点,采取合作、合资或独资等形式,改造扩建金鹏肉食品公司、鑫泰杂粮公司、甜水飞龙公司、荣发公司和回生果品公司等10户企业;新建玉米精粉、绿色食品保鲜、熟肉制品和杂粮休闲食品加工等企业5户。到“十二五”未,培育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种,著名商标3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外贸企业2户,基本形成小杂粮,畜肉、果杏、葵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四大支柱产业。
②轻工纺织产业。要以天圭、新艺地毯公司为依托,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优势,注重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手工地毯半成品加工点,提升产能,壮大实力。到2015年未,新建羊绒分梳企业1户,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改造扩建纺纱企业1户,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组建地毯加工、销售联合企业1户,增加半成品加工点15户,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到500至1000人。
③建筑、建材产业。建筑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企业资质水平上。创优待遇,积极吸纳高校建筑专业毕业生充实建筑行业,每年选派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上进心强的建筑工人到专业大学深造学习,熟悉理论、掌握技能。“十二五”未,全县拥有甲级资质企业1户,乙级资质企业5户,力争把我县建筑企业培育成懂规划,会设计,能预算的高素质队伍。建材业。要向节能环保、新型产业发展,逐步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简单粗加工和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企业。 “十二五”未,依法关停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15户,小型水泥制品企业8户,砂石场3户,建成水泥制品构件综合企业6户,砂石场4户;扩建九连山水泥生产线,产能达到400万吨;新建煤矸石节能建材,PVAC乳液和石灰岩板材等企业5户。
④生物制药产业。我县年种植各类中药材2000亩,产量达到2000吨,周边地区宁夏、陕西等地中药材也很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十二五”未,建立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扶持鸿康中药材公司新上甘草胆胺盐生产线,年加工各类中药材1500吨,甘草酸粉100吨、提炼甘草胆胺盐30吨,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万元,上缴税金8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合作,利用我县养殖商品驴的优势,建成阿胶加工企业1户。
3、注重发展新型行业工业
①机械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矿山机械制造、零部件装备等保障行业十分重要,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力度,合营、合办机械制造装备企业。“十二五”未,建成矿山机械制造主产品加工企业1户,零部件加工和销售企业3户。
②生产性服务产业。要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注重在物流、仓储、运输、研发、企业管理、设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十二五”未,建成规模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6户,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③信息化产业。“十二五”未,建成覆盖全县的G网基站和TD-SCMA网络体系,优化信息网络结构,推动全县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4、加快发展产业聚集工业。大力推进四个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快以国道211沿线乡镇和县城为重点的“两极两翼”集中区建设。完成甜水、西滩、砂井子、曲子四个工业集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西滩、砂井子、甜水三个工业集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产业聚集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引企入园工作,鼓励重点企业和项目入驻集中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业集中区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力争将砂井子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将甜水、西滩工业集中区建成市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到“十二五”末,四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到44户,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6.2亿元。
5、努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十二五”期间,我县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强县”、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设生态工业集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链。“十二五”未,新建生物秸秆沼气、生物菌肥、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和余热发电等企业4户,改造循环经济发展典型企业6户,建示范园2个。万元工业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吨标煤,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相辅相成的循环型工业框架。
6、加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流通企业为主体,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在“一线四川”(211国道沿线、马坊川、耿湾川、合道川、鞍山川)新建和改造十大集贸市场。实现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市场运行机制。
——建设标准农贸市场6处,交易量年增长12%,总额达到6亿元。
——建设大型专业市场4处。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农家店200个,总数达到400个以上,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100%的村。
——新建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超市1家,1000平方米的超市达到5家
(五)保障措施
1、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认真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规划,坚持“三水”齐抓,加快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和煤田开发专用配套供水工程,保障工业用水。二是做好银西高铁、高速公路等项目论证规划和建设工作,改善交通条件,努力实现环县与境外交通骨干网的全面对接和运煤通道畅通。三是统筹和加快电源电网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高供电质量,抓好能源供应和调度,确保煤电产业开发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
2、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运行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认真做好重大工业项目的筛选、策划、包装和推介等工作,主攻大煤炭、大石油、大煤电、大化工项目,努力形成“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模式,确保工业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建立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实行项目信息报告责任制、跟踪落实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对项目的引进、认证、签约备案、开工建设、投产达标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3、全面落实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法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要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和高科技成长型企业项目,除中央、省、市应收部分和资源补偿类费用外,项目建设期一次性发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业项目建设的各项规费,要按照有关优惠政策规定的下限收取或者免收。鼓励县内企业依法参与优势资源的勘查,并优先增加其后续资源储备,推动优势资源向县内企业集中。要从县上设立的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以投资参股、贴息贷款、专项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重点领域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要整合专项资金、财源建设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以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注重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推广、引用新技术。引进、使用、推广新工艺和新产品,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除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专项扶持外,全面落实县上的优惠政策给予全力支持。对获得市级名牌、省级名牌、国家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
5、大力拓展形式多样的投、融资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金、实体采取合法信贷、项目入股和集合信托等方式,参与工业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产权转让、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股权多元化,壮大资本实力。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与骨干企业实施技术产品配套,进行企业整合和建立战略联盟。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扶强做大机制,在土地使用、融资渠道、项目立项、对外合作、人才招聘等方面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6、严格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制度。新上项目必须具有节能降耗、污染物治理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企业,经确认后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强化环境体系认证工作,对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和确定为国家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补助。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所得,按照县上规定比例返还原企业。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控治理,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目标。
7、全力搞好综合协调服务。要转变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和煤、电、油、运、水、气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大力发扬地企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地企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省属驻环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地企双赢互利、共同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