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赵超:英文世界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 背景、内容和意义的主要认知
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举行前后,英文世界围绕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梳理英文世界对全会的主要认知。
一、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党史进行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相关英文文献就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理解《决议》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关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些文献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分析指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正值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关键时刻。例如,印度学者蒂帕尼塔·达斯(Dipaneeta Das)发表文章称,中国共产党在走过百年发展历程之际召开中央全会,回顾其百年奋斗的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讨论2022年继续实施的战略要点,旨在为召开中共二十大做好准备。
另一些文献从全会召开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此时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成功遏制住新冠病毒的传播,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始终坚持自身立场,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主导权仍然得到了加强。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称,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有望在十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周刊》在论及此次全会召开的背景时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现在已进入强国新时期。
二、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英文文献对全会通过的《决议》给予了高度关注。它们围绕《决议》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以及三个历史决议的异同等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决议》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英文世界的相关文献从政党特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长期执政的“秘诀”和关键。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狄安娜(Diana Fu)对“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历史经验给予了关注。她指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描述它在中国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个重要部分。《决议》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务实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100年中的领导,中国就不可能强大到足以对抗西方强国。”
美国华盛顿特区政策分析师纳撒尼尔·谢尔(Nathaniel Sher)和山姆·布雷斯尼克(Sam Bresnick)评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他们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不断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起点和方向,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保证和根本因素。
英国路透社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给予了关注。该社发表报道称,在《决议》中,中国共产党批判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强调更严格的治理、更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和更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呼吁加强党的领导和道德约束。
此外,还有文献从其他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解读。例如,美国《外交》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团结统一:在毛泽东时代,从团结到统一,中国人民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邓小平时代纠正了改革之前的错误,提倡“向前看”,团结全体中国人民仍然是党的主要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强调思想更加统一、政治更加统一、行动更加统一,用过去的辉煌、现在的成功和未来的伟大来加强全党的团结。文章还指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历任党的领导人对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奋进的历史是坚固可靠的,所以必须相信和坚持党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决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引发了英文世界的热烈讨论。
一种解读强调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继承与延续。例如,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专家查尔斯·帕顿(Charles Parton)认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连续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更加积极向前看的姿态,因为他们深知,总结历史就是从中汲取智慧,打开前进的大门。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坚持从历史中获取能量。印度《周日卫报》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承接性。它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共产党一直注意保持党内思想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无论是在寻求民族独立的危难之际,还是在探索建设新中国遭遇曲折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国情中。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对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同时,仍然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另一种解读主要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百年历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曲折。英国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帕特里夏·桑顿(Patricia M. Thornton)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认为,在从革命转入建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灾难性的失败,也面临着障碍。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机制的适应性、实践的弹性以及创新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过去100年中的发展历程可谓令人瞩目,其庞大的规模、独特的历史轨迹以及应对不断挑战的执政能力,标志着该党已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政党之一。
还有一种解读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例如,美国《纽约客》报道称,《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历史的回顾,目的是面向未来,这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一致的。
(三)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分析
《决议》指出:“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三个历史决议之间的关系是英文世界尤为关注的热点,许多英文文献在评述《决议》的主要内容时,均不同程度地提及前两个历史决议并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三个历史决议之间的异同。
一种解读强调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推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香港《南华早报》认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而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主要目的则是围绕特定时期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反思。喀麦隆《喀麦隆论坛报》认为,前两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推出的,而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落脚点在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规划。1945年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1981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开始寻求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而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非常了不起的2021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迎来了建党百年的纪念日,并且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如果说前两个历史决议都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转折点上,那么第三个历史决议则是在历史繁荣时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
另一种解读注重阐释三个历史决议在内容上的差异。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期间,党内高级干部对路线和政策的认识分歧;第二个历史决议阐明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党的集体思想之间的关系,统一了全党的前进方向;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在未来如何继续蓬勃发展。英国《天空新闻》报道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是非问题已经在前两个历史决议中得到了解决,第三个历史决议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取得的成就,重点阐释新时代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共产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侧重对以往历史问题的评价,分别为建立新中国以及开启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而第三个历史决议则侧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三、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党中央认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英文世界也认为,本次全会对中国和世界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英文文献聚焦全会提出“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论断,认为全会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在党内的核心地位。美联社报道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做出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做出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做出的,这无疑表明了习近平在领导国家复兴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召开了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线上专题研讨会。不少与会专家表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对中国内外政策的方向将作出调整的重要信号。
另有部分英文文献指出,全会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寻求重塑中国社会,特别是积极推进“共同富裕”,整治环境恶化、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问题。非洲乍得新闻网站(Alwihda Info)报道称,《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理性的历史观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还有一些文献侧重于分析全会如何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Michael Rudd)的文章称,《决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不是所谓的无效民主世界模式。在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者批评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将其同中国民众对中国模式的支持进行了对比。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伊恩·约翰逊(Ian Johnson)分析指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展现出中国在政治上更加自信。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在经济上真正平等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更多商业机会的国家,这必然会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四、结语
通过梳理英文文献的观点可以看出,英文世界对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少文献能够相对客观地呈现全会及其通过的《决议》的整体情况,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出发对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聚焦全会特别是《决议》的主要内容,从中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异同,并探讨全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这些文献所反映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由于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文世界在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时,更多是从西方的政党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执政党所具备的特点,寻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当然,也有部分西方媒体和学者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偏见,面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更多的是因感受到竞争压力而担心,以致于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科学认识,无法理性看待中国共产党。对此,我们应当及时掌握国际社会对全会的认知情况,推动并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
[作者:刘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1YJC7100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21M693000)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2021年第6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