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积极实施土地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
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环县国土资源局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抓手,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机遇,发挥部门职能,积极争取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抢抓政策机遇,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饭碗田”质量。
一、基本情况
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曾是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地处腾格里和毛乌素两大沙漠边缘,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湾掌重叠,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干旱困难县。辖21个乡镇(办)、251个行政村、35.2万人,农业人口占93.8%。全县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99%属水土流失区域;总耕地面积358万亩,其中73%以上属坡耕地。
环县土地整治项目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行政助推力度,借助中央新增费、省级新增费、省级开垦费、直管县新增费等重大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落实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践行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3年来,全县共落实完成土地整治项目358918.5亩,新增耕地面积32621.4亩,共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48416.94万元,项目实现全县21个乡镇(办)全覆盖,共涉及85个行政村、383个村民小组、0.964万个农户、4.887万人,项目区内人均享有机平地7.5亩。其中项目区涉及贫困行政村84个贫困农户0.64万个、贫困人口2.56万。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选址科学严谨。该县属深度贫困县,为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步伐,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现场进行选址定点,划定项目范围。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勘测规划设计院承担编制项目设计报告和预算书,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后,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了中标承建单位。项目竣工后,组织县财政、发改、农牧、水保、林业、环保、设计、监理及项目涉及的乡(镇)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县级自验,在省市终验中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内业资料齐全,归档整齐,资金管理规范。
(二)控制指标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1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21号)等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经过县级自验,市级初验,工程质量总体达到了合格以上。
(三)资金管理科学严谨。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在县财政局设立单独科目,单独核算、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在资金使用上,按照投资预算和合同规定,根据工程进度分期支付,竣工并通过县级自验后,支付款不超过合同款的90%,剩余10%作为质保金,待质保期满后核定支付。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实行申请支付制度,由施工单位申请,监理单位核查,建设单位现场核实人员签字,项目分管领导签字,财务分管领导签字,由局长批准后,以转帐方式支付到施工单位帐户。支付到项目施工单位的资金,分阶段组织专人检查、落实使用情况。项目竣工后,委托第三方审计单位进行了审核,县财政部门决算批复,没有发现截留、挪用等现象。
(四)权属调整因地制宜。通过对项目区的荒草地、耕地、道路及田坎进行整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在工程建设中,按照规划设计施工,打破了原有土地权属关系,整理后项目区大部分耕地形成田块、道路协调配套的标准化农田格局。为保证土地生产效益充分发挥,权属调整原则上不打破原有村、组界线,如果原权属界线影响到整理后比较规则的田块,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对村组界线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做到沿规划道路或其他明显线状地物进行行政边界的划分,避免行政界线从标准地块中穿过。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属那个村组范围净增的面积,就核定到那个村组,由村上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后,分配至涉及的农户经营,分配方法根据新增耕地面积数对照整理前确认的各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数和农户人口数,按照方便生产,就近安排的原则,按比例进行分配,明晰土地权属,尽可能的实行集约经营,并且保持承包权不变,调整后的权属关系由村集体统一建档管理。
(五)管护措施逐步提升。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维护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运行安全。工程竣工后,我局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组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提出工程后期管护建议,要求村组农户及时落实种植措施,制定工程管护村规民约,使整理后的耕地用于农业生产,严禁各项建设项目占用,保证耕地不荒芜,并签订了后期管护移交证书,由所属的村委会负责管护,镇政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发挥长效。
(六)文档管理规范有序。按照《档案法》、《土地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项目启动后,就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文档管理。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总结、财务结算、项目审计等各个环节形成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三、主要经验
在项目实施中,该县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七有”和“五不准”规定,总结了六个“精准关口”,助推精准脱贫工作。
(一)精准立项关口。根据社情民意,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和立项条件的项目,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实地踏勘,切实查清项目区现状、规模,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并按照“从粗到精”的要求进行层层筛选,确保项目立项精准。
(二)精准设计关口。发包给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规划设计工作,项目办、耕保、当地政府、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要求规划设计有理念、有美感、有灵性,把技术、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要求有机结合,从群众急需、急盼的地方着手,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开展设计,在政策和标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要求,确保设计精准。
(三)精准施工关口。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优选施工单位,严禁围标、串标。加强施工全过程监管,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把项目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的命脉和核心来抓,将质量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重点严把工程施工关。
(四)精准验收关口。验收时实地勘验工程质量,查证工程运行情况,落实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权属调整等情况,走访项目区群众,听取群众对项目实施意见,听取项目成员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代表等意见,并接受专家质询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施工单位针对验收组提出的意见逐一修正,并出具整改报告。整改到位后,提请复核通过。
(五)精准履责关口。环县制定了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对土地整理项目工作进行集中调度,并按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确保项目“选址科学、规划合理、管理规范、实施严格、验收及时”。对项目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一把手审批,两支笔审核”。对项目的实施管理,建设单位派驻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跟踪,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杆到底”和“定项目、定责任、定人员、定时间”的管理模式,并建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确保履职尽责。
(六)精准备案关口。按照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信息备案系统要求,按预算与计划下达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及时报备入库。
四、投资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整治,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作物种植形成区域化布局,农业种植构结随之调整,农民人均产粮增加300公斤以上,人均收入增加到500—800元,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效益。通过土地整治,对彻底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深远的影响。
(三)生态效益。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坡耕地建设为机平地或高标准农田,对减少项目区内的地表径流量,提高林木的水土涵养能力和土壤的蓄水能力,有效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