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环县>醉美环江>环江文苑>详细内容

他们来到环县——全国著名作家来环采风侧记

来源:《环江》第35期 作者:周爱军 浏览次数: 【字体:

徐则臣来了,夜色里他凝目车窗外,一刹那仿佛重回童年。静默的大山月色,唤醒十年前的记忆碎片。路过甜水堡,这个三十出头、四十不到的汉子,眼里一阵温热,一丝泥土的气息好浓郁、好熟悉,仿佛生命里久酿的芬芳,一下钻入他的鼻孔、喉咙、血液。闪过一个纯朴、善良的身影,那是他接触到的一个环县甜水堡在外打工者,人、事、景、情油然而生,这个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年度小说家奖,书卷气十足、沉稳大过年龄的《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心中又有了良多感慨。

他们来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十月》文学院副院长赵兰振,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王凯,宁夏作协副主席、《朔方》主编漠月,《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助理、编审王童,六安市文联副主席、作家陈斌先,《野草》杂志社社长、主编、绍兴市作协副主席斯继东,《黄河文学》杂志编辑、作家阿舍,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主编马青山,《飞天》杂志编辑、参加过诗刊社“青春诗会”的郭晓琦,《陇东报》文艺副刊原主任杨永康。十二位中国作协会员,有的拿过全国大奖,有的独领文坛风骚,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感受环县,对话文学”。

冒着酷暑,每天几乎到晚上十二点才能休息。四天的采风,他们俯瞰环州古城,走进历史深处,重温红色记忆,领略人文北地,关注扶贫,情系山区。老师们谈讨文学,抒发对环县的感受,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浆,面对面、零距离地和老师们交流,他们文学的厚度、思想的高度让我仰望,钦佩之情顿生。

一场道情皮影戏、一碗羊羔肉和一杯滚烫的黄米酒过后,我看到他们身上一股热流涌动;一场文学座谈会、一位位文学大家的发言以及心湖泛起的一圈圈涟漪过后,我看到我县文学作者身上一股热流涌动;这些都过后,我看到我身上一股热流涌动,我拿起多年搁置、久已生涩的笔,仿佛听到遥远的召唤,不由自主想写点什么。

其实,穿过历史苍茫的云,也能够看到一群来到环县的“他们”。周祖不窋、秦宣太后芈月、义渠王、唐肃宗、王维、王渊、范仲淹、种世恒、李梦阳、李自成,他们从玉帛之路走来,从萧关古道走来,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从发黄的史页中走来,车粼粼、马啸啸。于是有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有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有了边关锁钥之地,有了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了羌、羯、氐、女真、党项、蒙古多民族纷至沓来的杂居融合,有了游牧遗风与农耕文化的交相辉映……

其实,透过岁月扑面的风,也能够看到一群来到环县的“他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习仲勋、马锡武以及数十位开国将帅,他们浴血播火,德润苍生,他们长征二万五,激战山城堡,结束了国内革命战争,开拓了革命大后方。于是有了《西行漫记》中描述的神秘小山村河连湾,有了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有了曲环工委,有了燎原的星火滚滚的热流,有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精神,有了农民诗人孙万福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历史苍茫的云舒卷远走,岁月扑面的风鼓荡而去,这片底蕴厚重的土地留下了许多远古的故事、神奇的传说,头顶这方闪烁的星空,熠熠着千年的文明、不灭的亮光。于是这方水土成了人类最早的繁衍栖息地,成了周祖肇始之地,成了中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之地,成了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成了中国皮影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

黄土地跃动振奋的旋律,环江水悠长醉美的心语,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里,这片古老神奇、厚朴赤诚的土地,正在奏响新的西部豪放。为了扩大环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关注度,以文学的形式深度宣传环县,深层次展示环县,县上精心策划和实施了这次全国知名作家“走环县、看环县、写环县”采风活动,甘肃省文联《飞天》文学月刊社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中共环县委宣传部大力承办,环县文联、环县外宣办全力协办。这样高档次、大规模的采风活动将连续开展三年,三年采风结束后,将编辑出版一本采风作品集,向国家、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冲刺。

他们来了,以作家独特的视野、敏锐的感触、深刻的体悟,写环县风土人情之美、文化底蕴之厚、自然生态之苦、人民脱贫意志之坚;他们来了,形成知名作家汇聚采风的集束效应,形成媒体多方报道的扩散效应,形成文学作品恒久影响的穿透效应;他们来了,我看到脚下的这些山和水们,仿佛要站起,要眺望,要张开臂膀迎接!

    他们来了又去了,他们去了还会来,我裁下这流火的七月,匆匆涂鸦几笔,若是窑洞里的剪纸红了,崖畔畔的春花亮了,远方,还会传来他们的消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