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环县>醉美环江>环江文苑>详细内容

环县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环江》第35期 作者:王俊才 浏览次数: 【字体:

有幸参加了“感受环县、对话文学”全国著名作家“走环县·看环县·写环县”采风活动,近距离的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老师、葛水平老师等文学大家进行心灵交流、采风,感到无比高兴,也无上光荣。徐老师的《耶路撒冷》《如果大雪封门》我已买回,他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矛盾文学奖、飞天文学奖和2015年中国青年领袖奖,堪称大家。葛水平老师《喊山》、《绣旅追尘》正在拜读,她能诗能画,能文能武,随便写的几句话,会让你终生难忘。她在作品中写到:“对于文学,因为热爱,如饮醇浆,我愿长醉不醒;对于写作,亮瓦青天之下,没墙没盖的热闹,我愿我心寂寞”。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生在环县,长在环县,也热爱环县这块热土。这是块红色的土地,也是块富有故事的土地,哪一个山头没有打过仗,哪一个地方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369年改环州为环县沿用至今,面积9236平方公里,是全国的千分之一,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共有汉、回、布依等9个民族,是中国的小杂粮之乡、皮影之乡。皮影被称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境内有旅游景点330多处,“鸡鸣一声听三省”就在此地的东老爷山。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写到洪德的河连湾,讲到河连湾是一个神秘的小山村,这里是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到过这里。皮影大师解长春出生在这里,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发生在这里。唱响大江南北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的作者孙万福出生在这里的曲子镇刘旗村。曾是迪甘提督加封太子少保衔的董福祥就出生在毛井镇的王朝山。1936年环县解放后,习仲勋同志是我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环县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天然气、白云岩储量可观,石油储量5亿吨,每年开采90多万吨,可以开采500年。同时流传了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相传三皇五帝时,上帝给环县人民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油泉醋井、米山面岭”,这样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人们不领情、不珍惜,大肆挥霍,惹怒了上帝,他一气之下,收回了“油泉醋井、米山面岭”,将它深埋万丈地下。人们探出的“油田气井”就是当年的“油泉醋井”,传说归传说,环县地下宝藏丰富这是千真万确的。环县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史记·李广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就是在环县萧关一战出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就是赞颂李广将军的。“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范老夫子、大宋名臣范仲淹,墓志铭上有记载“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就是当了环州巡抚。他写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就是抗战最前沿的环州,也就是今天的环县。因此,环县环城的宋塔很有可能就是范公决定建筑的,第五层有记载,砖匠记载的时间是庆历三年七月,正当范公按巡环州之际,没有他的命令和倡议,恐怕没人在偏远的环州筑塔,环县人有谚语,“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宋塔的高大伟岸。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县志记载:“山童水劣,世罕渔樵”,“民生维艰”是个苦甲天下的地方,流传着一句谚语“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就是全国解放前这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县的经济乃是突飞猛进,民生大为改善,文教事业更是空前发展,目前全中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里都有环县学子的身影。1984年,环县的升学率是95%,当年全庆阳地区考了51名重点院校学生,环县学子占了39名。这几年,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环县经济的发展更是迈入了快车道。建国以来,全县修建交通道路41条1092公里,仅2015年一年就新修了1435公里,2016年基本达到村村通油路,2020年县上通高铁、高速。县城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8.67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3万到接近13万。环县的变化,用一位在环县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话说是:二个字,惊奇;三个字,没想到;四个字,翻天覆地。

甘肃的精神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2007年,我县搞了一个环县精神大讨论,后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这是非常准确的。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也是一块投资热土。近年来,环县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而环县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成为众所瞩目的存在。2013年11月,中华诗词学会组织了18位诗人,组成“中华诗词学会采风团”曾来环县进行采风创作活动,我全程陪同过,后出了《环县放歌》诗词集。我相信,通过这次著名作家走环县、看环县、写环县,“感受环县·对话文学”,影响力一定会超过上次,一定能够走好环县、话好环县、写好环县。“文章合为时而著”,作家会用他那扎实的功底和犀利的文笔把环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永远镌刻在文学的殿堂里,引起外界乃至世人的瞩目。环县一定会崛起的,会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社会的,会实现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的。

我自豪,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环县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