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庄子峁·山水寄乡愁】走上庄子峁

作者:李鸿
谁没去过庄子峁?我没去过庄子峁。
说来惭愧,各种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叟我既不会玩快手,也不曾关注到网红。日子单调,获取信息的渠道窄恰。但这一切都不影响我知道洪德镇有个庄子峁。知道是知道,农村休闲山庄,我们毛井也有得搞,想来大同小异,没作太多联想。
关心到庄子峁,缘于“寻梦庄子峁·山水寄乡愁”的征文活动。其实,这个征文对我而言,真的不搭界。遥远的地方,陌生的环境,根本写不出文章。“七一”前夕,听到我们山西掌村组织老党员和干部去了一趟庄子峁,脑子里竟砰地一下迸出一篇文章题目一一《老支书眼里的庄子峁》。由毛井五十三年党龄,在村上干了二十多年的老支书,讲述在洪德庄子峁的见闻体验和启示,这个立意,这个视角,简直妙不可言。于是乎,忙忙地去访问老支书,也访问新支书。问他们看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感悟。不知是他们说的笼统,还是我的领悟能力有限。总而言之是个好。基础设施好,家家通油路,生态好,环境卫生好。有油坊,醋坊,磨坊,酱油缸,黄酒缸。还有很多馆,活动室。说的不少,我记下的不多。面对素材反复审题,总是无处落笔。
作家马步升的《两上庄子峁》一经发表,我作文的心思,彻底凉凉。古语有云:鹦鹉头前不敢言。怪的是,庄子峁三个字始终像情人一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我最想知道的是,那里的农民付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因为我是农民,真切地盼望农村能找到切实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农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借着暂居县城的便利,又向人打问好大致路径,下定决心,要到庄子峁看一回。
七月二十日一大早,我坐上班车出发。河连湾下了车,西面一条宽展的柏油马路沿山逶迤而上。一个黝黑圆脸转着一对灵动大花眼睛的小姑娘,见我提个白帆布挎包,要走着去庄子峁,满脸的不可思议:“那远着哩,你得四五个小时走”。
按我平常走路的脚程,四五个小时要走四五十里路,哪会那么远。走不多远,一位锄洋芋的老大姐告诉我,三中学生常步行去庄子峁,得二个小时。她还好心地叮嘱我,上去的车多,看能挡一个捎你一程。
确定了两个小时的路程,一下子感觉轻松不少。虽是入伏天,昨晚刚下了一场雨,天气又阴着,覆着一层薄薄的云。头上有云,耳傍有风,清爽又凉快,走起路十分惬意。道旁的树荫摇曳,像是给我加油鼓劲。快上山顶了,驻足向东,隔川而望,山峦给云雾笼罩,如海涛起伏汹涌,真是美极了。
上到山顶,就算是到了峁上。道路的两旁,都是梯田。来往的小车不少,抬了两回手,没拦住一辆车,索性不再招手,一心一意走路。拐过一道弯,惊动了卧在玉米地头的一个白尾巴梢子野狐,它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大抵疑惑:这人什么的干活?三公里之后,再没有看见路碑,走进耿塬畔的村界,再往前走,一个路牌指明方向一一庄子峁生态农庄 5.2公里。我感觉已经走过有5公里,敢情距县城28公里,这一段就有10公里。
正走一段下坡路,眼前出了一条岔道。一条小路朝南而去。我正踌躇该走哪条路时,身后来了一辆摩托车,连忙挡住问路:“庄子峁怎么走”?
“眼前这个长坡上去就是”。
“能带我一截吗”?
“行”。
坐上摩托车,紧接就是上坡。这位五十来岁的汉子一面忙着换挡加油,一面问我:“去庄子峁啥干头”?
我一边贴紧他的脊背,一边回答:“没去过,想去看看”。
“那有个啥好看的,真的没看头,你真是闲的没劲了,不知道睡下缓缓”。
“你是庄子峁人吗”?
“不是,我们一个村,我在前峁上,我去村部办点事”。
说话间,村部到了,庄子峁也到了。
峁的特点在于,道路多呈弧线形。沿着微微上扬的柏油路往前走不远,就是下坡。手左是瓜果菜园,手右是农田。地块不大,种的是洋芋、荞麦。地块四边修整得齐齐崭崭,地里不见一根杂草。左边一户人家,标牌写着牡丹园。一眼望去,院落四周花种满。转过蜜蜂园,养羊棚,广场上望见有人影,我便走了过去。
凉篷底下,并着几个塑料方桌,桌子傍放着座椅。四个游客,两男一女,还带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看来也是刚到,坐在椅子上自我介绍:“我们是西峰人,慕名而来,专门游庄子峁”。作风来派告诉我,这是退休老干部。一个不高的瘦小伙,四十来岁的样子,穿一件黄色的劳动服外套,对面而站,正在介绍庄子峁的前世今生。从他们的交流中听出,小伙子正忙别的事,和游客是偶遇,便充当起解说员的角色。小伙子说起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路是怎样修的,馆是怎样建的,怎样的艰难,怎样的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老干部问到哪里,小伙子说到哪里。我们几个人听得入了迷,老干部直竖大拇指:“你这人,实在”!对本地气候特征的描述,竟引得那位娴雅的女士重复了一遍:“这地方多的是风,少的是雨,说得真好”。“做产品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这话一出口,我赶忙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子记下来,当作经典名句。乘着他喝水换气的当口,我问了一句:“方便告诉你的姓名吗”?
“我叫杨志喜,网名杨四郎”。
话音刚落,西峰的游客接上话:“我是你的粉丝,常看你直播”。打断了话头,使我难以求证名字的用字是否准确。
游客的目的是观赏、体验,我的目标是人。找人,问人。
“你家是做啥”?
“做豆腐”。
“是本庄人吗”?
“不是,家在后庄,娘家在这里”。
“你的醋都在这里卖吗”?
“这里卖一些,县城有个专卖店也卖,还有网上卖”。
“一年收入多少?我是毛井农民,想听实话”。
“去年开始好起来,纯收入五六万。手工制作,费时费事,不添加任何车西,要绝对保证原味道,产量自然有限”。
“你家一年能做多少黄酒”?
“三十多缸”。
“不怕卖不出去”?
“不怕。这里卖,专卖店卖,网上卖,早早就卖完了”。
“你家里几口人”?
“我家十几口人,头前两个老人,这是我大儿子盖的农庄。大儿子先前在县城开饭馆,去年才回来盖了这个”。
和村民的交流中,感觉到他们的坦诚,自信。他们把过日子变成了干事业,脸上洋溢着被认同,被尊重的成就感。他们身上勃发着拔河般的合力和推倒墙的冲劲。拿出自己的最好,开拓市场;坦开自己宽厚的胸膛,吸纳游客。我恍然悟到,农耕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文化,其实是一种吃苦精神,是用勤劳的汗水获取幸福生活的文化。归结到一句话,写在庄子峁的砖墙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说到这里,自然就说到了“中国好人”杨清艳。杨四郎介绍的过程中,西峰来的老干部总结的十分到位:当你们想着索取的时候,人家是付出;当你们乐着获得的时候,人家是奉献;当你们患得患失的时候,人家是定心丸;在你们迷茫探索中,她做了引路人。这不单是好人,更是能人。人一辈子能活到这个境界,值了!
返回的半路上,遇见一队大学生兴冲冲走着去庄子峁。下山时,坐上了一辆轻卡车。司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庄子峁有看头吗?有啥看头?我说:“有看头。农民能做出好东西,但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庄子峁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这本身就是成就。农民欠缺的,是社会的认同感和自己的成就感。这在庄子峁补齐了。小伙子,有时间还是去看看吧”。
我这算是去了庄子峁,看了庄子峁。以后的话题中,一定会多说庄子峁,让更多的人认识庄子峁,了解庄子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