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庄子峁·山水寄乡愁】峁上人家
每周一篇美文,你也一定会更美!
作者:丁小丽
西北大塬上,像庄子峁这样沟壑纵横的高岭和小山丘,比比皆是。然而,像庄子峁这样能为自己开拓一条致富大道的小山村,却屈指可数。
现在的庄子峁,名扬四海。当你和外省一些人聊起甘肃,他便反问一句:“甘肃那个庄子峁离你家远吗?那里的人真能干!人家的那个小村子,都要和国际接轨了!”
此话听来有些夸张,但这也绝不是无稽之谈。近几年,庄子峁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手艺人,会晒酱,会酿酒,会做豆腐,会自制农具,还会各种才艺。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农文旅带头人杨清艳的指导和帮助下,人人都会耍快手,开直播。他们把家乡的小吃、特产、非遗,还有纯朴的民风乡情呈现在清晰的镜头之中,为家乡引来巨大的网络流量,一夜之间,这个小山村火爆全国。此后不久,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有观摩学习的政府干部,虚心取经的企业领导;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人,有千里之外的港澳同胞;有虔诚拜访的经商人士,还有研学的学生、采风的艺术家;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在此打卡的大网红……
庄子峁像一位清新脱俗的村姑,静立在这方高远的大山上,衣着得体,落落大方。大道路牌醒目,砖墙标语新颖。村落无论从整体外观,还是室内摆置,都别具特色,引人入胜。既留存原生态痕迹,又融入新时代气息;既彰显乡村静谧之唯美,又突出现代时尚之文明。在农文旅融合引擎的大力推动下,“一品一户、自主经营”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家发挥自我之长,拥有了属于自家的品牌产业,并通过视频号,抖音,快手广泛传播,各个产业如雨后春笋,收入可观,而且持续飙升。自此,村子里呈现出一片幸福祥和,热气腾腾的盛世景象。
回首八年前的庄子峁,这个小得连村都称不上的小庄户,仅杨姓一家二十几户,还是从一口吃饭锅里分出来的。他们本分、勤劳,世世代代与这片土地为伍,靠天吃饭是唯一的选择。几亩薄地,几头牲畜,是每家的产业标配。路是沙石路,房是土坯房。居于此,安于此,靠着一双结满老茧的双手,一副宽厚坚实的脊梁,将东山的太阳背到西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存规律,也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故乡,总有那么几个厨艺了不得的强妇人。七奶奶的油饼,八婶的手工黄豆酱,大姑子的豆腐,四婶子的油辣椒,对于游子,唯美食与乡愁不可辜负。
回望故乡,村落破旧,乡亲无助,令人恓惶。思前想后,庄子峁的媳妇杨清艳回来了。她和丈夫商议,一定要想办法改变故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穷则思变。但要改变晴天土里行、雨天泥里陷的穷乡僻壤,难于上青天。可清艳夫妇坚信,乡村振兴是发家之路,只要打破守旧思想,探索脱贫之道,幸福并不遥远。当他们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告诉了在外包工程的杨六郎和杨九郎时,身为清艳的叔叔们,在外吃尽生活的苦头,他们对清艳的提议举双手赞成。当即决定回家,助清艳一臂之力。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清艳和杨六郎杨九郎把家门户人召集起来,宣布这个大胆的设想时,大家顿时瞠目结舌,随后就议论纷纷:“好好的日子不过,折腾啥?”“咱们这里偏僻得来只狼都没人撵,把路修通,谁会来?”“就为买咱们的豆腐,酱醋和米酒,城里人跑到咱这乡圪旯里来?做梦呢吧!”乡亲们的质疑和反对,作为清艳他们早已料到,不足为怪。重点是如何才能让大家明白,贫穷太可怕,落后会挨打的道理。现在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用行动去说服感化,让乡亲们明白,只要放开手脚干,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可这个干,不是光出力就行,还得掏钱。穷怕了的爷爷叔伯们,谁愿意跟他们去冒这个险!干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干不好,钱打了水漂找谁要?就连清艳的老公公,都极力反对,和他们站成对立面。
幸好,在镇中心小学任校长的四叔得知此事,特别赞同清艳和两位兄弟的想法。杨校长在村子里,为人实诚,脑子也活泛,是有头面的人,而且口碑很好。空闲之余,谁家的电跳闸了,谁家的猪圈塌了,谁家要推磨了,他都会前去帮忙。闲谈中,有意无意就把清艳打造庄子峁的宏伟蓝图透露给庄邻本家,并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的真诚处处打动着每一个人,少数人的思想开始动摇了。
清艳特别理解乡亲们,他们被传统思想禁锢了一生,对自己的做法产生顾虑和担忧,也在情理之中。但她不能等,也不敢等。乡亲们要的是实惠,光嘴说是没有用的,行动才是最好的见证。要想富先修路,她和杨六郎杨九郎经过几天的周密筹划,决定自掏腰包请来施工队,先将家家户户的路修通。杨六郎兄弟俩带头出钱出力,和侄媳妇一道,哪里需要到哪里。跑货运的杨八郎闻讯,也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那些日子,他们不分昼夜,整日奔波,风里来雨里去,饿了就啃冷馒头,累了就席地而坐,靠在土墙圪旯稍作修整。一个月下来,人都足足瘦了一大圈。为了让大家早日摆脱贫穷,他们也顾不了那么多,铁了心要干出个名堂。
起初乡亲们都在观望,看着城里回来的洋媳妇,撸起袖子,挽着裤腿,亲临在施工现场,又是设计,又是指挥,忙得不可开交;胡子拉碴的杨八郎开着大货车,从县城往回运送施工材料;杨九郎一面给工地供水,一面保障后勤工作;杨六郎是个全能型的人物,哪里缺人,补在哪里。他们整日奔忙在工地一线,家顾不得回,饭顾不得吃,长辈们心里五味杂陈。这几个娃娃自幼好强,心性高,认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如今,他们出息了,事业有成了,要回报家乡,反哺亲人,却遭到亲人的抵触和极力反对。再看看庄子里先前那些坑坑洼洼的小土路,被推土机推出一条条平整大道,不论是人走,还是车行,舒坦劲就甭提了。终于有人坐不住了,五叔扔掉锄头,扛着铁锹来到施工场地。接着,三叔,八婶,九爷,七奶奶纷纷从家门里走了出来……
当黑绸缎一样的柏油路通向各家各户的大门口时,庄子峁的人终于想通了。干!跟着清艳干!
从此以后,庄子峁的人紧跟清艳的步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着手翻修房屋,开展生态养殖,栽培各类花木,开特色手工作坊,集非遗农耕文化……
从那一刻起,庄子峁人的脚步未曾停歇过,每日从晨光初现至星河满天,瓜棚里,菜园旁,庭院中,辣椒房,田地垄,每一处都在生长希望,希望在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里熠熠发亮。
六年时光,稍纵即逝。庄子峁人不懈坚持,竭力奋斗,将雏鸡一样的庄子峁打造成一只雄鹰模样。乡亲们称赞杨清艳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巾帼不让须眉。英雄自有英雄苦,在清艳打造庄子峁欠下巨额工程款,无力偿还时,她义无反顾抛开自己的事业,拿出全部积蓄,迎难而上。为了农庄早日形成规模,快速发展,她采取“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抱团发展”模式,从策划农庄发展,指导小吃制作,到宣传推广家乡特产,一步步稳健踏实,着眼长远。她成了庄子峁人的主心骨,乡亲们跟着她,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了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好去处——庄子峁生态休闲农庄。
庄子峁的巨变,是时代旗帜引领、清艳夫妇大义反哺、杨家兄弟全力支持、所有庄子峁人努力拼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庄子峁是现代乡村农文旅融合的试验田,那么,庄子峁人就是乡村振兴的伟大践行者!
沿庄子峁沟畔生长着的红柳,一年胜似一年茂盛,恰似庄子峁人挺拔的腰身,自信笔直,愈挫愈勇。这源于它们的根深植于这片热土之下,正如庄子峁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坚守,生生不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