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环县>醉美环江>环江文苑>详细内容

艺苑花绽毛井镇

来源:文联 作者:李鸿 浏览次数: 【字体:

毛井古属边陲之地,历来尚武轻文。相传此地从前无水井,有一姓毛的佛教居士传教路过,指点当地人打下一口井,得名“毛居士井”。毛井镇因井而得名,明末清初发展为商贸重镇。至清朝中叶,商贾云集。货成山,银起驮,设有大名鼎鼎的山西会馆、钱庄。盛极一时。当时涌现的富豪之家,同治年间因回民起义而遭戮。回汉民族间的互相残杀,迫使乔崾岘村王朝山的穷小子董福祥愤而投军,终成一代名将。《水吹毛渠井》等民歌证明,经回民起义的兵燹掳掠之后,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又冲淹了毛井。从此多年,一蹶不振。可以想见,经济繁荣的时期,民间文艺事业一定也繁荣;而在天灾人祸之余,人们自然是敬神许愿,祈福求安。为“庙会”服务演出的皮影戏,就肩负起传播文化的使命。以秦德、秦世贵两代人牵头的皮影戏班,扎根在这一带演出。

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孕育的民俗艺术作品,其风格自然粗犷浑厚,充斥阳刚之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不引人注目的民俗艺术如同山野中的小花一样,默默地绽放在大山的褶皱中,逢年过节之际,婚男嫁女之时,那灵巧多变的剪纸窗花;鸳鸯戏水的刺绣枕顶;喜鹊登梅的针扎鞋垫,以古朴敦厚之美装点着山乡喜庆的日子。巧妇村姑绣了一年又一年,传了一代又一代。剪纸刺绣成了劳动妇女抒发情感,向往美好生活的自由天地,使恬静的山村充溢着原始美的情趣。

许志钦老先生是毛井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他是兰州人,一九一0年出生,一九五四年落籍毛井,在书法、篆刻创作,民间艺术品收藏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绩。一九八三年庆阳地区书法展览中,他的书法作品荣获二等奖。一九八四年秋天,光荣出席庆阳地区首届文代会。先后有30多枚篆刻作品被庆阳地区艺术馆收藏,还在省地报刊发表篆刻作品10多幅。一九八七年由庆阳地区文联编纂出版的《庆阳地区书法选集》,除选用其书法作品一幅外,封底篆刻“庆阳书法”四个字,为全书增色不少。许老先生不求名,不为利,只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他先后为各级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刻各类图章200多枚,写字100多幅。有人求字,欣然命笔,分文不取。对当地人,还会亲送上门。谆谆指导蔡元科学字写字,使后者成为毛井的书法大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毛井的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砖城子、黄寨柯、大户掌三个村先后办起社火和业余秦腔剧团。《陇东报》1990年3月17日四版,1994年5月21日四版,分别以《农民自己的剧团》和《龙支书和“秦二团”》为题,报道宣传了两个剧团为民演出的事迹。黄寨柯村社火队坚持每年演出。一九九七年参加环县元宵节全县社火汇演,以雄壮威武的跑马表演和春官精彩出色的现场说词大获赞誉,环县电视台录制成节目播放。

春官王玉科,读书只到小学二年级。土里刨食的生涯,造就他积极乐观的性格,他说诗诙谐幽默,出口成章,述情状物,如临其境。当年在环县计生委大院的一首:“百花齐放万家香,少生快富奔小康。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更比男孩强”。即宣传了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又给纯女结扎户宽心长脸,当时计生委院内,人潮涌动,掌声一波未落,一波又起,长久不歇。汇演时,羽扇一举,帽翅两闪,张口即吟:“一树不开两样花,全国人民是一家。各族人民手拉手,幸福的花儿开九州”,引得叫好声一片。

砖城子社火队的春官米平安,长期跟随皮影班唱神戏,对道教神仙的颂神词记得多。社火朝庙降香,他能根据每位神仙的功勋履历,说出三首以上的颂神祈福词。惯常说词,也是张口就来。一九九一年带社火从人多又热闹的供销社门前经过,随口来了一首“春雪消融柳芽生,办起社火庆太平。今日只从门前走,改天咱们聚一场”。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以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日黄寨柯村举办的甘宁两省(区)周边五村农民篮球运动会为节点,毛井镇的群众体育事业也活跃起来。黄寨柯村获得“甘肃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表彰。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人民之声报》第一版,报道了省人大代表李海德,在杨东掌村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的事迹。毛井乡(镇)也先后组织举办了全乡(镇)运动会和环县西北五乡镇篮球运动会。规模较大,群众参与热情极高,社会各界反应良好。

创作方面,蔡元科以其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学历,刻苦自学,孜孜以求,费墨几十载,以一九八九年四幅书法作品入选“环县庆祝建国四十周年”书展为始,其书法作品为各级文化部门及书法爱好者收购收藏。并在毛井举办多次个人书展。二○○二年八月的环县首届皮影艺术节上,有红土咀村刘广龙雕刻的皮影,二条硷村林向莲等创作的剪纸,砖城子村马玉玲为代表的多幅刺绣作品参展。节会上受到地区主要领导的称赞。林向莲创作的“李彦贵卖水”等四十余幅作品,被环县文化馆收存。

我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红袋袋 绿袋袋》,一九八七年六月九日在《甘肃农民报》“春雨”副刊发表后,也算开启了毛井镇文学创作的先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