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环县>醉美环江>环江文苑>详细内容

大山深处“快车道”

来源:文联 作者:张德芳 浏览次数: 【字体:

大山的深处,有个地方叫车道。

最近,随庆阳知名作家走基层采风团来到了车道,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站在车道镇政府对面的大山上,极目远望,群山如黛,流水含烟,世外桃源,天上人间。我索性在车道的大草原上躺下来,草地软软的,暖暖的,将疲惫的灵魂轻轻地安放,我突然想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一觉,去追寻童年的梦想。

天空飘着悠闲的白云,像小孩子在堆雪人,又像牧童驱赶着羊群。风把一片片孤独的云拉扯到一起,成为堆砌的云山。

我也是一片孤云,被一阵风吹离了故土,故乡,就是风筝的牵线,一片孤云又飘回来了,面对故乡的土地,不禁黯然泪下。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比较长的一段时光,我熟悉这里的山水,熟悉这里的草木,熟悉这里的乡亲。

有一天,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走出了大山。

走出去还是要回来的,因为这里有我的村庄,有我的土窑洞,有我的几十亩薄田,有我的父母。尽管这些土地贫瘠且十年九旱,收成微薄,但是我还是陪着父母,春天满怀希望地播种,秋天收获着失望。放寒暑假的时候,我都是急急忙忙地第一时间赶回家,为的就是给父母分担繁重的劳动。

回家干农活是辛苦的,但最辛苦的是回家要走的路。那个年代还没有像样的路,更是看不见车子,要回家只能靠两条腿走路。翻过三十三道山,涉过三十三道水,沿途讨过水喝,讨过干粮吃,每次深一脚浅一脚翻山越岭地回到家都是夜半,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一样,再也迈不开半步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每当我读到《愚公移山》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村庄。村庄没有路,背靠大山,面对深沟,举步维艰,要说有路,就是人们在荒芜的山坡上踩踏出来的白色小道,就是独轮车碾压出来的深深车辙,就是羊在大山里觅食形成的羊肠小道。

车道没有道路,据考证古时候有一盐道和一马道穿境而过,历史的尘烟散尽,留下来的只是“狗拉壕”、马道渠、盐路掌等名字,之所以叫车道,无非有两个含义,一是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小时候上学,路队永远是整齐的,这是因为道路只能容一个人过去,所以学生只能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行走。

生产劳动,一直都是人背驴驮;生活取水,一直都是驴驮人担;物质运输,一直都是驴驮人扛。因为道路的短板,村庄人们流淌的血汗要更多。

村庄的人们也在努力改变着出路难的问题,村庄有一土桥,就是在一条沟之间修筑成功的,从此减少了翻越深沟的辛苦。这个土桥高为二十多米,长近二十米,桥面宽约三米,桥的底下有泄洪的涵洞。土桥是用石夯一层一层筑起来的,从侧面可以清晰地看见层次分明的痕迹。这土桥承载着多少生活的重负?浸泡着多少辛勤的汗水?桥面上重重叠叠印着多少代人来来去去的足迹?

在车道的大山深处,有个农民党员苏振军,从1987年开始,他带领家人和群众在农闲时间,用16年时间义务修建了40公里的乡村公路——“万代路”,解决了万安、代掌、王西掌等行政村5000多群众的出行难题。1999年春,苏振军又开始营造乔灌草混杂的千余亩生态林,在20多年间,他栽下了60多万株树木,使三道秃梁、两条荒沟、一道黄土坡披上了绿装。

苏振军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四十年的坚守,寒来暑往,星移斗转,苏振军投资11.5万元修路,投资200万元植树造林,他以林养造,“雪球”越滚越大,几乎用尽了毕生的精力。树林多出了一片又一片,铁锨、镢头磨短了一把又一把,手上的老茧长出一层又一层,白头发生出一茬又一茬……

苏振军有过痛,他的父亲在开山放炮修路中被炸身亡,父亲的破棉袄像一片硕大的树叶飞上天空,又慢慢地飘下深涧。苏振军有过累,有一次夜已深,还不见他回家吃饭,家人着急了去寻找他,发现他睡着在大山里,他太累了,睡觉的时候,手里面还是攥着铁锨。苏振军唯独没有遗憾,为了修路,他辞去了当年邮递员的职务,如果坚持下来,有望转正。他花完了家中的积蓄,并债台高筑,他完全可以衣食无忧,过得要比别人好。但是他是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无怨无悔。

身边事教育着身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影响下,周围村庄30多户人家积极修路、植树造林。张志义就是这样的人,他在村庄的两个大山上种满了树,植树造林1000多亩,为了保证树木地有效成活,他把蓄水池修到了山顶,用拖拉机从沟底拉水,水管压到了每一个树的根部滴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星光不问赶路人,我们都是修路人。

若要富,先修路。大山里面的农副产品出不去,大山外面的地膜、农药、种子、先进农具进不来,脚下无路严重地制约着车道的发展,人们挣扎在贫困线上。车道镇党委政府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引路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向下动员群众,认识清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统一了,大家的干劲就十足了。

截至目前,车道镇已建成农村公路23条264.997公里,完成总投资1.99亿元,砂砾路17条119.492公里,极大地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公路联网,犹如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血液咕咕流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庄与村庄拥抱,农村和城市牵手,为车道镇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为车道镇的乡村振兴开启了新的篇章。

“万代路”已经变成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了,这是苏振军当初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一条条网状公路四通八达,连接着党对群众的温暖,连接着群众对党的感恩,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星光不问赶路人,全力寻求致富路。

面对干旱,车道镇另辟蹊径,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养羊种草的转型,大力发展“羊+”产业。华丽地转身,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车道镇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养羊,家家户户养羊,人们说的是羊事,做的是羊事,受益的是羊事。现在,车道镇羊只饲养总数达到25万只,是全镇的支柱产业。走进村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整齐划一的羊舍,紫色海洋的苜蓿,咩咩喜庆的羊叫,心满意足的笑声。

采风团来到了双庙村环县犇鸿肉牛养殖场,该养殖场成立于2023年9月,总投资150万元,占地2600平方米。目前存栏85头,集体经济净收入30万元以上,并以“社托户养”模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车道镇与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党委共同举办“认养认领一头牛,集体经济添活力”主题活动,通过“村组干部群众养,机关支部党员购”的方式稳妥解决牛肉销售问题,带动促进村集体增收。

建设中的车道镇“三元双向”食用菌产业示范种植基地,是全力探索发展的“羊+菌”产业,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座位于双庙村李大庄组的产业园,占地41亩,建成双层钢架大棚30座。这是长庆油田帮扶项目,总投资500万元。每座大棚可种植菌棒8000个,每年可采鲜菇4-5茬,年产量6吨,按市场平均价格每斤6元计算,除去菌棒、水电、摘菇、分拣人工等费用,预计每棒纯利润1.4元,全年净利润可达33.6万元。最让老百姓放心的是,销售渠道稳定,没有后顾之忧。

近年来,车道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响应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号召,按照“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将生态治理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一村万树”等重点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落实,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车道的群众有着植树造林的良好传统,人老几辈子都喜欢种树,村庄都是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当年的林二师在杨掌村建设的杨掌国营林场,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有苏振军、张志义等植树能人的模范引领,广大群众紧紧跟进。2022年以来,车道镇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人工造林工程21656.9亩,总投资2394.29万元。这里面有很多属于经济林的杏树、山桃树,今年的老百姓每家每户杏干、杏胡、山桃胡的收入都是超万元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乡村振兴快车道。

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了,车道的老百姓从米袋子、菜篮子、钱夹子、模样子做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活出了精气神,走出了阳光道。都镇长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老百姓致富的放心路、安全路、务实路、宽敞路。

村庄里,已经看不见当年的毛驴子了,它们曾经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立下过“汗马功劳”,新型的机械化农具完全取代了它们。公路上的车子络绎不绝,现在回家太方便了,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情。

车道镇有很多神话故事,万安古城、“狗拉壕”、烧坊梁、石头崾岘等传说,古老的传说很美丽;1958年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名颁发的奖状、土桥、万代路、植树造林等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过去的故事很感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故事,现在的故事很精彩。车道人民正在创造着新的神话。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我们走过了,也便有了路。

车道已经步入了新时代的快车道,车道连接着341国道,前面就是高速、高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