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飘香 林果满枝 玉米翻浪 ——环县八珠乡奏响绿色经济强音
日光温室大棚内硕果累累、香气四溢,玉米地里农户专注除草追肥,桃园中果农们熟练地为青果套袋……盛夏时节,在环县八珠乡,一幅多彩的绿色经济画卷正徐徐铺展,大棚采摘、林果培育、玉米种植三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勾勒出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棚内“金果”香
走进八珠乡八珠塬村村民慕振高的日光温室大棚,只见嫩绿的瓜叶层层叠叠,瓜藤肆意生长,金黄圆润的甜瓜悬挂在瓜蔓上,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
慕振高手持剪刀、提着塑料桶,穿梭于瓜蔓之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甜瓜、黄瓜最近已经上市了,我们都是用羊粪种植,保证绿色、有机、无公害。香瓜口感好、甜度高,周边群众都喜欢来体验采摘的乐趣。”他一边弯腰为顾客精心挑选甜瓜,一边介绍道。
今年,慕振高以5000元的价格承包了乡上两座共2亩日光温室大棚,尝试种植甜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应季瓜菜。尽管是首次种植,但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控,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
大棚内,辣椒枝繁叶茂,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西红柿植株长势喜人,果实累累;火龙果枝条碧绿,个别已绽放出花朵。
“辣椒结果太多,有些出现了倒伏,得赶紧插杆绑扶;黄瓜和甜瓜要及时掐头剪花,防止藤蔓混杂生长;西红柿也得做好打拐工作,每天都忙得停不下来。今年是第一次试种,预计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慕振高笑着说道。
桃林“穿新衣”
6月,山风轻拂,八珠塬村果农李春富的400亩果园内,桃林郁郁葱葱,满枝青果在晨露与微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早,李春富就带领着六七个工人在桃园里进行套袋作业。只见他腰挎果树套袋包,一手轻轻托起桃子,一手熟练地从腰间拿出纸袋,手腕灵活翻转,便迅速完成套袋动作。作为有着30多年桃林管理经验的老果农,他不仅自己忙碌于田间,还不时地指导前来学习的群众。
“现在已经套了十几万袋,全部套完得30多万袋。一棵树平均能套300多个袋,大树套400—500个也很常见,后续还得套20多万袋。完成这阶段的管护工作,再有20多天,第一批油桃就能成熟,果园也将迎来采收销售季,从7月一直持续到10月,预计桃子总产量能达到20吨左右,收入六七十万元。”李春富介绍道。
当前正值农时关键期,果农们为桃子套上“保护衣”,这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还能显著提升果实的品相。桃子疏果、套袋、采收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这片桃园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大家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
八珠塬海拔1480米,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果糖分的形成和积累,使得这里产出的水果个大、味甜、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八珠乡充分发挥这一自然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果树规模种植,推动林果业提质增效,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玉米铺“绿毯”
经过前几日降雨的滋润,村民李军家20亩玉米迎来了打拐的关键时期。为加快进度,赶上最佳追肥时机,李军请来了几位邻里帮忙,田野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这场雨下得太及时了,地里的墒情达到了10公分,玉米叶都变得舒展翠绿。打完拐、追完肥,就盼着再来几场雨。咱们老百姓靠天吃饭,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李军感慨道。
近年来,八珠乡将绿色经济确立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多种举措夯实产业基础。从智慧大棚的建设到覆膜农田的推广,从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到品质套袋技术的应用,绿色产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稳步发展。
“采摘经济已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张‘绿色名片’。”八珠乡政府乡长周鹏介绍,八珠乡近年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优质果品示范基地。目前,已引导群众规模种植果树达600亩,种植品种丰富多样,涵盖油桃、蟠桃、毛桃、苹果、樱桃、李子等80个品种。今年新建两座日光温室,栽植香瓜、蔬菜,以及火龙果等南方热带水果,弥补冬春季采摘的短板,实现四季均可采摘,以此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此外,作为全市带状玉米种植示范点,八珠乡今年预计种植玉米4万亩。未来,乡上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和普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升农户种植水平,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在促进群众增产增收的同时,保障农作物稳产增产的可持续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