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乡镇新闻>详细内容

芦家湾乡巧打生态建设组合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字体:

素有“环县小江南”美誉的芦家湾乡,曾一度因超载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该乡巧打退、造、封、育手段齐上,山、水、林、田、路、草齐抓的生态建设组合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重现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淤流失土 造饭碗田

芦家湾乡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每年雨季都有大量的平缓掌地被洪水冲蚀、塌陷,倍受煎熬的当地人开始了护掌保地的各种尝试,采取坡面治理与沟道筑坝相结合、拦蓄与引排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不懈的绿化荒山、平整土地、筑坝积水、挖渠排洪、节节拦蓄洪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之后借助国家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蒲河流域治理项目,动员全乡劳力,在平缓处修蓄渗槽,陡坡处挖鱼鳞坑,坡底修涝池、打水窖,同时在蓄渗槽、鱼鳞坑内种山杏树等经济林果木,山坡隔离带上种耐旱的沙棘等灌木林,雨水被层层收集,水害真正变成了水利,土壤不再流失。

2015年8月,该乡大堡条村遭遇百年不遇强暴雨,短短两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25㎜,道路水毁严重,基本农田确安然无恙。“我活了80岁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幸亏这几年治理的好,若是以前,我们这一道川的基本农田肯定全部被水毁了。”80岁的吴朝刚老人谈到那场暴雨仍然心有余悸。

目前该乡已建成骨干坝18处,淤地坝44处,梯田5.2万亩,人均“饭碗田”由治理前的不到2亩,达到了现在的4.8亩,今年还将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以前“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的状况已成历史。

退坡耕地 育“致富”林

治理后的芦家湾依旧有近六成的耕地是坡耕地,坡地贫瘠,耕作难、收成少,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很多群众喜出望外,纷纷拿出坡耕地退耕。

王怀银是退耕还林的受益者之一,2005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拿出26亩坡耕地退耕,栽植了山杏树等经济林果木,并在退耕地间作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之后依靠双联惠农贷款调引优质山东绒山羊20多只,如今山杏已经挂果,紫花苜蓿每年产草两万多斤,舍饲羊只达到了40多只,“多亏我当年主意正,这些地退耕后,我不仅领到了国家的补偿款,山杏每年还能收入两三千、养羊每年能收入两万多,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呢……”老王谈到自己的正确选择很是得意。 

与此同时,该乡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号召,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大力实施苗林结合培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止目前共完成苗林培育1.2万亩,退耕还林1.1万亩,荒山造林1.4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封山禁牧保植被 舍饲养畜增效益

芦家湾乡是一个纯粹的农业乡,畜牧业一直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该乡痛下决心,聘请10名专职草山管护员成立草场封禁队,对全乡范围内羊畜乱牧现象进行严查、严罚、严管,将“封山禁牧”工作落实到全乡每个村组角落。同时借助全县推行“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羊畜”的“草畜双二百万”工程的东风,全力推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户均种植40亩草、养殖40只羊、建1处青贮窖、建1座棚圈”的“4411”规模化养殖发展模式和“合作社+党员+大户”的示范带动模式。

目前,全乡多年生牧草留存5.4万亩,舍饲羊畜5.3万只,年均青贮玉米秸秆、牧草2.5万吨,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19家、种羊繁育基地1个,培育养殖大户1000户,仅畜牧业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除城乡顽疾 树环保新风

“以往街道到处‘脏、乱、差’,今年有专人清扫,垃圾车每天早上定时收垃圾,街道的卫生干净了,我们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芦家湾乡街道很多住户谈到环境卫生的变化时这样说。

为改变乡村面貌,彻底整治环卫顽疾,该乡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宣传动员、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示范带动等措施,组织10名专职保洁定时扫、2辆清运车辆按时清,每周星期五组织干部职工、党员群众集体大扫除,对公路沿线、街道水渠、背街小巷的垃圾、废弃物进行了集中清理。同时建成垃圾填埋场1处、村级垃圾中转站10处、废旧地膜回收站1个,对垃圾和废旧地膜统一回收集中处理,有效的遏制了废旧农膜的面源污染,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

经过集中整治,该乡已建成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2个,乡容乡貌有效改观,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