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乡镇新闻>详细内容

聚焦瓶颈制约精准发力攻坚——芦家湾乡精准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字体: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芦家湾乡深入推进党的建设、驻村工作、双联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动员一切力量,对全乡所有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公开公示,建立了贫困户台帐,制订了脱贫计划和项目需求清单,实行挂图作战。

面对1101户465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乡聚焦瓶颈制约,精准发力攻坚。“修道路、修梯田、修水窖、建新房、盖厕所、办贷款、兴产业、搞培训……”件件实事精准实施、落地有声,有效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项目建设,打破瓶颈制约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都制约着该乡的发展,今年该乡聚焦瓶颈制约,紧盯项目需求,在道路、梯田、人饮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上下功夫,让广大贫困群众彻底享受到了项目建设带来的实惠。

38岁的王平是桃李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今年受益最大的群众之一,走进他家,新建的3间安架房格外耀眼,新修的1口水窖已经蓄上了清凌凌的雨水、100平米集流场整齐排列,“今年贷了4万元精准扶贫贷款盖房、做场窖,光乡政府就补贴了一万多元,推了12亩平地,羊也30多只了,这下好了,通村水泥路通了、房子安全了、洼地推平了、饮水有保障了,好日子终于来了……”王平谈到自家今年的变化显然有些激动。

当然,像王平一样受到实惠的贫困户还不在少数,新修35.1公里通村水泥路、2条16.16公里村组砂砾路、5000亩梯田、188处人饮工程、14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39户易地扶贫搬迁、35处卫生厕所、2个村容村貌整治工程、2个老人幸福院……才是该乡精准扶贫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产业培育,增强发展动力

“今年我种植了32亩地膜玉米、24亩洋芋,10亩紫花苜蓿,青贮了110捆玉米秸秆,养了30多只羊,明年我还准备试种5亩枸杞……”大堡条村种养殖大户王晨难掩心中喜悦,念着自己的致富经。原本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贫困不堪的他,凭借全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东风,流转邻里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地膜玉米种植和肉羊养殖,如今已经开上了小车、住进了新房,成了全村闻名的致富能人。

王晨的致富模式只是该乡产业培育的一个缩影。

2015年,该乡推广种植地膜玉米4.4万亩,示范种植2万亩,种植洋芋、胡麻、荞麦、糜谷、葵花等3万亩。巩固发展2个养羊专业村和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新种牧草2.15万亩,青贮饲草2.2万吨,其中坑贮1200方,全乡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11个,培育标准化养殖大户1000户,全乡羊只存栏量达到了5.3万只。宋掌村270座钢架大棚和2座日光温室增收明显,富海枸杞种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租种土地100多亩,栽植“宁杞5号”新品种枸杞104亩,年产量200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年收入可达50万元。

“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小杂粮种植业,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的路子,明年将在全乡试点栽植1500余亩枸杞,若试点成功,将在全乡范围内规模栽植,力争把枸杞发展成为全乡致富增收的特色龙头产业。”该乡政府乡长姚建平介绍说。

精准贷款,解决资金难题

常万有是花儿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一直想贷款盖房,但因无法找到担保人一直没能实现,今年听说村里要成立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他早早就报了名,并入股1000元。入社后,他申请了五万元的贷款,盖起了新房,“当时贷款手续简单,利息低,对我们农民很实惠。”常万有告诉笔者。

今年,该乡注册成立10家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贷款门槛高等困难,农民可在自己家门口申请到产业资金借款,手续简便快捷,十分方便。

截至目前,该乡共发放贷款780万元,惠及10个村166户群众。

技能培训,提升“造血”能力

“原来我也会做砖瓦活,没有证,出去打工只能在工地上给人打下手,非常累工资还低,今年好了,我参加了县上组织技术培训,拿到了培训证书,以后出去终于能当‘大师’、赚大钱了。”参加了砖瓦工培训的王平这样说。

“造血”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扰该乡农民致富增收的难题,针对群众关切的旱作农业科学种植、管理,肉羊饲草青贮、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问题,该乡协同县人社局、就业局,举办了6期种养殖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解答等方式,把技术送给最需要的农民,以“技能帮扶”助农民致富。

同时,还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劳务办、就业局组织的砖瓦工、电工、抹灰工、特色小吃集中培训,累计464名贫困群众受益,为贫困户脱贫输入了“新鲜血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