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蹲点视角:苦水掌热词

来源:陇东报 作者:何海峰 浏览次数: 【字体:

12月12日至14日,本报记者一行6人前往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住村蹲点采访。3天来,我们在走访农户和与村组干部交流交谈中,发现了一些苦水掌村的“新奇”词语,姑且以“词条”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坐地户

在苦水掌村民眼里,沿路掌组贫困户王宗智是一个“坐地户”。

这里的“坐地”,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解释为“坐在地上”,而要做进一步引申。我理解,这个“坐”,指长久待在一个地方,不挪窝。

脱贫攻坚行动中,苦水掌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将居住环境差的群众集中搬迁到了新的居住地点。王宗智没有被列为搬迁对象,一直居住在“原地”,就成了“坐地户”。

既然是“坐地户”,那就要坐地生财、坐地脱贫。王宗智利用政府的补贴政策,将自家的窑洞进行加固修缮,又打了小电井。有了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的他,一心一意搞起了养殖产业。去年,他用3万元扶贫贷款,买了6头牛,今年又添了4头小牛犊,牛存栏量达到了10头。不久前,他出售了两头牛,卖了2.25万元。

尝到养牛甜头的王宗智,准备将养牛事业进行到底。他计划租下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种植紫花苜蓿,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真正实现“今天我养牛,明天牛‘养’我”的初衷。

“把子”

环县十年九旱,广种薄收。长期以来,吃饭是这里的农民首先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苦水掌村也一样,虽然这些年,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吃饱肚子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但农民储粮、不卖粮的习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

“我家里的这些粮食,即使五六年颗粒无收,也吃不完。”贫困户孙培荣指着两间屋子满满的几“把子”粮食说,他从记事起,家里打的粮食,就装在“把子”里,一粒也没有卖过。

“把子”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粮囤”,它用树条编织而成,通风透气,粮食不易发霉变质。但“把子”比“粮囤”更形象具体,好似要装住粮食,不让它溜走,体现着农民对粮食的珍惜和看重。

孙培荣养了27只羊,他把地里产的玉米,粉碎成饲料喂羊。老父亲责怪他这是浪费粮食,他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算了账,这些玉米养的羊,要比它本身的价值高出很多。他还打算把多余的粮食卖掉,再购买几只羊。

看来“把子”也有松动的时候。“把子”打开了,致富的路就更宽了。

窖场子

过去,苦水掌村人吃水,都靠水窖收集的雨水。但就是窖水,也是经常不够用的。遇上干旱的年份,村民们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拉水维持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环县启动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给山区缺水的农户修建了集流场和水窖。

集流场是用水泥硬化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避免下渗。这个新生事物,群众就称之为“窖场子”。

苦水掌村苦水掌组贫困户李克军家的院子里,就有一处窖场子。冬日没有雨水,他就在上面晾晒玉米。“现在,我们家里通上了自来水,窖水人是不吃了,只用来饮牲口。”李克军家里养了3头牛、2头驴,过去他视为“珍宝”的窖水,现在也变得不那么珍贵了。

2016年,苦水掌村苦水掌组通上了自来水,群众喝上了扬黄工程带来的黄河水。同时,村里还为没有接通自来水的农户打了小电井,饮用窖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安架房

“安架房”是个舶来品。

苦水掌村民过去一直住在窑洞里,房子对他们来说,就等同于窑洞。有钱的人家,将窑洞加固后居住,偶尔盖一两间厦房,也是堆放农具和牲口草料,人是不住的。

汶川大地震后,村里实施危房改造,建了一些“安架房”。安架房与厦房不同,它是有房梁的,房顶是“人”字形结构,而厦房是一面坡的样子。“安架房”比厦房面积大,更实用,也更牢固。“安架房”这个名词,就这样流行开来。

村民姚志宏从窑洞里搬出来,就住进了村部附近的“安架房”,家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通上了自来水,而且孩子上学也方便多了。“盖房还是要盖‘安架房’,不仅宽敞,而且坚固。”姚志宏说,自从搬迁出来后,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车道乡还在苦水掌村部附近,规划了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点,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毕,有平顶房,还有二层“小洋楼”,估计过不了多久,“安架房”这个词条就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洋房”又流行起来了。

“火车轨”

苦水掌村没有火车,却有“火车轨”。

“火车轨”这个词条,是甘肃煤田地质局的驻村队员们提出来的。他们在驻村入户的时候,发现一些道路,两边车轮碾压的地方,光滑平整,而中间的空地,则杂草丛生,活像一条条火车轨道。于是,就将这些道路起名为“火车轨”。

近几年,苦水掌村虽然新修村组油路12公里,砂砾路16.8公里,群众出行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群众居住分散,入户道路大都是土路,“火车轨”道路也就在所难免。今年,甘肃煤田地质局的驻村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对“火车轨”进行铲除拓宽,不仅群众出行方便了,帮扶干部入户走访也方便多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