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等靠要”用“智”捍尊严
苦水掌村沿路掌组的王宗智,父亲73岁,妻子患病,两个子女正读小学,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全压在他的肩上。他想外出打工,家里放不下,想搞点种养产业,没钱没思路,只好没日没夜在周围卖苦力打零工。去年,精准扶贫贷款政策来了,王宗智第一个申请贷款。拿到3万元贴息贷款,他没有先修房子盖棚圈,当天就用全部贷款买来了6头牛,成为村里第一个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人。到今年10月,他家的6头牛变成了10头。就在记者采访的几天前,他将2头牛出售,收入了2万多元。目前,还有几头母牛已怀孕,王宗智把它们像宝贝一样饲养着。有了养牛这个家庭产业,王宗智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没有多少文化的他,见到记者说起养牛计划头头是道,他的智慧也突然长上了翅膀——“今天我养牛,明天牛‘养’我”,这让我们如获至宝。
李克军家是苦水掌村苦水掌组的一户纯女户,妻子有心脏病,两个女儿正在上学,学费和妻子的慢性病是他的“心病”。去年,乡上建新农村,征用了他家的几亩地,拿到6万元补偿款的李克军,心里七上八下:搞种植他没有力量,搞养殖怕钱打了水漂,全部存上给女儿上学用,又支撑不到毕业。总不能让这点钱成为“死钱”吧!他就主动找帮扶干部出主意,跑了两三次,李克军就有了“如意算盘”——二一添作五,一半钱拿出来养牛,让钱生钱;一半钱存上供女儿上学,两年的学费不成问题。打定了主意的他,立马买了3头牛。记者去他家时,李克军一个劲地夸赞“我这牛乖得很,乖得很!”言语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58岁的苦水掌组农民王治军,家里养羊好多年了,今年的一天他突然决定不养了,要带着老婆去银川打工。他不养羊的原因很简单,去年到今年春羊市场不好,加之每年要到银川的医院给老婆复查身体和治疗三四次,花销特别大,家里羊的收入根本不够花。他的想法是,在银川打工挣钱,给老婆看病,省钱省工夫。9月份,正当王治军看好了市场准备出手自家羊时,帮扶他家的省煤田地质局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来了,听了他的打算,立马从扶贫政策和他的自身状况出发,对他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分析劝阻。“一席话听得我浑身发热,我的优势是养羊,我的劣势是年龄大了,要是真把羊卖了、出去打工,可就耍了二杆子了!”王治军本来对打工的事就没想清楚,这下全然醒悟了,不仅把羊全部留了下来,近几个月下的十只羊羔也没舍得出售。“养羊手艺没麻哒,挣不下大钱关键是规模没上去。”如今,王治军养羊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
距离苦水掌村村部十几公里外,住在姚前滩天子掌大山中的74岁农民王志汉,多年前已默默地把“重智增志”作为家中最重要的目标。如今,他的儿子在小学教学已30多年,他的5个孙子、孙女全部都是大学生,大孙女已博士毕业任教某名牌大学,让人听闻肃然起敬。而王志汉老两口和年过90岁的母亲、50多岁的儿媳,仍然生活在大山深处,一家人日子过得和谐有序。他们没有外迁的打算,坚守在大山深处种地、养殖,之所以这样,是他们有一个信念——让孙子孙女考上大学,让他们因为有文化而更加有尊严地走出大山!
扶贫重在扶智,贵在扶志。观念的更新、信心的树立、思路的确立,让贫困群众打开了想象的闸门,用好政策激发出来的“智慧”,在决战贫困中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