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擎开启新征程————环县秦团庄乡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探
初冬的环县秦团庄乡,田间地头仍呈现出一幅忙碌的画面,机械在田野里轰鸣,远处劳作的群众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往年这个时候,女人们都坐在热炕头上做针线活,男人们则聚在一起玩牌、喝酒。”秦团庄乡新集子村支书马生兵说。
这一变化,缘于该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补短板强基础为结构调整铺路
秦团庄乡是一个山区乡,全乡耕地14万亩。多年来,受水土保持、扶贫梯田等项目的扶持,累计新修梯田5.3万亩,但全乡梯田仍不足耕地面积一半,人均梯田面积不足6亩。去年,该乡为了配套田间道路、方便机械耕作等,争取实施了2.4万亩土地整理项目。
这个项目一落地,就成了全乡群众热议的话题。“前几年,尽管修了梯田,可地块小、田间道路不通畅,邻里之间经常为地界闹纠纷。”大天子村支书苏秉科介绍:“张家种夏粮,李家种秋粮,眼看着收割机距离麦地几米远,秋田里过不去,村上干部就得去调解。”
类似的工作,是秦团庄乡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家常饭。为了减少这些矛盾,土地整理项目一直是秦团庄乡干部群众翘首以盼的大事。
土地整理项目落地后,乡村干部、群众都积极配合支持,希望早日享受到土地整理后的方便。“地平整了,田间道路好了,犁地、旋耕、收割时大型机械都能到地里,省时省力,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还可以就近务工,多一份收入。”新集子村村民王丹平说。
改方式扩规模走产业致富新路
改善基础条件,大多群众仅看到了眼前的方便,乡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却一直在谋划“大事”。“这么好的地,如果种小麦,年收入两三百元,何时能致富?”从土地整理项目落地那时起,秦团庄乡党委书记王晓莹就一直在思考,这么好的地用来种什么才能让群众依靠土地和产业快速致富奔小康。
秦团庄乡多年前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因什么而夭折?是技术不到位?是服务保障没有跟上?还是土地不适宜?在新产业规划会上,一系列问题拷问着乡上的每一位干部。
带着问题,乡、村两级干部远赴中药材种植大县陇西县取经。和乡村干部一道取经的,还有多年前的药材种植户梁有堂。
“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既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还节约了劳务支出。”“每一位药材种植户都是专家,什么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县里乡里有药材市场、村里有药材合作社,构成了规模,就不愁销路。”……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每一句交谈都扣动着老梁的心。
回来后,梁有堂亲自带着土样到庆阳市农科院化验,又再次前往陇西县就细节性问题请教。确定家乡有种植中药材的先天优势后,他回乡决定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药材规模种植。
不足一个月,一千多亩土地流转到手了,药材苗子也购买回来了,一千多亩药材种到了地里。
强龙头延链条提高群众收入
秦团庄乡土地广阔,一些群众可以靠药材致富,还有很多群众靠什么奔小康?乡干部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全县产业整体布局,决定将草畜产业重新定位,“家常菜新烹调”,让老产业焕发出新动能。
“以前一家种几十亩草,养几十只羊,技术不到位,一年收入不足一万元,有时候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入更微薄。”秦团庄乡乡长沈杰看到群众养羊路上的曲折,想到了引进草畜产业龙头企业,借力发展。
“中盛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即将运营,届时一天要屠宰几千只羊,势必会带动全县草畜产业发展。我们不仅要为这个企业充足后备羊畜,也要为这些羊畜充足草料。”沈杰介绍,今年,秦团庄乡引进全县草产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种植大燕麦、紫花苜蓿等饲草1.6万亩,让一些撂荒土地重返生机,也让一些种植兼务工的群众有了两份收入。
为了延伸药材产业链条,在提高种植户收益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秦团庄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药材加工企业,让原药材进行分拣、清洗、切片等工序后再出售。
如今,村上有了合作社,有了种植带头人,有了技术负责人,乡里有了收购加工企业,逐渐改变了原来“乡热、村冷、组淡、户散”的状况。新集子村村民耿祥珠原有80多亩耕地,今年,他将47亩地流转给了药材合作社,下剩部分由妻子种植粮食,自己在外务工,一家人有了两份收入。看到了药材种植的效益,他想着,明年将剩余的30多亩地入股到合作社,参与合作社分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