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淤地坝建设纪实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沿的环县,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21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面积9236平方公里的99.8%。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措施的淤地坝建设成为环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淤地坝建设是生存的智慧
环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和第五副区,域内有马连河、蒲河、清水河、苦水河四条大的水系。多年平均侵蚀模数8000吨/平方公里/年,年侵蚀总量7372万吨。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勤劳的环县人民群众激发了打坝的积极性,1955年群众就开始自发组织打坝蓄洪、拦泥淤地造田。特别是70年代,在全县掀起打坝的高潮,基本上出现了村村打坝的局面。据统计,几十年来群众自发兴建的淤地坝有147座。
近年来,环县抓住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蒲河项目等机遇,淤地坝建设出现了好势头。截止2015年底,全县已建成坝系工程8处,建成登记在册的淤地坝314座,控制流域总面积666.06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9495.09万立方米、拦泥库容5353.36万立方米,已拦蓄泥沙4700多万立方米,淤成坝地9300多亩。
长期以来,环县群众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淤地坝建设中经过反复的实践、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规范了淤地坝建设管理。环县的淤地坝建设,由初期的民群众自发到政府组织和出资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规范前期工作的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控制建设程序。资金、技术等的保障,保证淤地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逐步完善坝系建设。近年来,环县在80年代前分散建成淤地坝的基础上,以国家淤地坝建设为契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控制性淤地坝为依托,采取不同的建坝顺序,坚持“大、中、小坝配套,拦、蓄、排洪结合”的原则重新规划、插补、加密。初步实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完善了七里沟、赵沟门、史阳沟、铺沟、三十铺沟、程掌沟、十八里沟、二道沟等8条坝系,提高了原有工程的防御标准和效益。
明晰产权,促进淤地坝管护工作。淤地坝的建设与管护工作并重,本着“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开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确定了淤地坝管护人员。并且对淤地坝管护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落实了管护经费,使淤地坝的管护有了保障。
淤地坝安全度汛是责任。为了确保淤地坝的安全度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淤地坝的防汛纳入全县防汛抗旱体系。县、乡镇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了防汛预案,使淤地坝的防汛工作落到实处。县水保局,也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靠实了责任。每年对每一座淤地坝都认真排查,使安全隐患能够及时被发现、清除。
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随着淤地坝建设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首先,增加耕地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环县境内沟壑密布。在沟道内建设淤地坝,拦蓄水土资源,存留肥沃的表土,使荒芜的沟道淤积成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据调查,环县现已淤成坝地9300多亩,已开发利用坝地4800余亩。坝地的水肥条件好,亩产量是坡耕地的3倍多、比梯田增产近1倍。对于雨养农业的环县来说,坝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坝地的淤成,也促进了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淤地坝的建设,不但增加了沟道长流水,还可以调节水资源、发展灌溉和养殖业。环县的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淤地坝把汛期的降雨拦蓄起来,实现合理使用。全县共利用淤地坝运行前期蓄水资源,发展灌溉1500亩、投放鱼苗120万尾。郭沟门,利用蓄水灌溉300亩;陈家掌,利用二坝蓄水灌溉一坝坝地200亩。段家沟一坝投放鱼苗6万尾,周家沟投放鱼苗8万尾,
再次,改善交通条件。在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环县,交通不便是普遍现象。淤地坝的建成,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农产品的流通,促进了流域内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县乡村、村组道路建设的发展,道路通过坝顶、穿过坝地现象极为普遍。
更重要的是,目前环县还有群众自筹资金、自发建设淤地坝的现象,现已建成淤地坝5座。由于资金不足,工程的防御标准低,但为全县水土保持发挥一定的作用。
淤地坝建设,是环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几十年来,环县的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淤地坝建成,沟道内出现了一片片的水面、湿地、坝地,使沟道难利用或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利用,不但推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了条件。也成为环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