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榜样|第五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优秀教师——唐生业

来源:团委 作者:团委信息员 浏览次数: 【字体:

唐生业,现年60 岁,系环县合道镇瓦天沟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40年以来,两袖清风,默默无闻的一直坚守在这片教育的阵地上。自1978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未能就读大学。沮丧时分,时任村支书柳奎邦的一句话给了他走向新生活的希望:“回来到咱瓦天沟学校教书来,让村里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咱们这穷山深沟。”

1978年之秋,他带上干粮,背起行囊回到瓦天沟村小学,担任起了代课教师,1991年,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其间,他以校为家,吃住在学校,视学生为亲人,把工作当生命一般珍惜,上课之余为学生免费烧开水、热馍馍25年,免费为住校学生烧炕做饭、辅导功课25年,所代科目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全乡镇前茅,曾先后创下了乡学区十连冠的教学业绩。1997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庆阳市道德建设先进个人,1979 ---2016年间先后被镇政府、学区、学校、村委评为优秀教师30余次。

家居学校对面山腰,距学校八里之处。周内,家里的大小之事均由妻子安排处理,他常住学校,对教书育人的事丝毫不马虎,在校白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晚上维修课桌凳、校舍。每到周末,方能回家帮妻干农活,以维持一家人之生计。六七十年代的学校,仅有两孔旧窑洞,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空间,他白天忙教学,晚上和其他教师、村干部一起挖窑建校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就有了五孔窑洞,学生有了宽敞的教室,老师也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1980年,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家庭为了提高生产,统统让孩子回家务农,受教育竟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奢望。看着学校学生逐渐减少,作为教师的他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期间他白天忙教学,晚上入户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在多次不厌其烦地走访劝说下,学校学生人数由当时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80余人。如今,在乡下学生进城上学的大潮下,各村小学生源急剧下降,但他们瓦天沟小学的学生仍稳定在30人以上,因为村里千余名村民几乎都是他的学生,这里有百余名学生从他的课堂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大家信任他。

闲暇之余,拉墼子、和泥、抹墙维修校舍、办板报、绿化除草都已成为他教学之余的日常工作。每逢佳节,他都积极组织投身于学校及学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父老乡亲及邻近的群众知道这里有一所学校------瓦天沟小学。庆幸的是最近几年一些带着孩子外出务工陪读的家长选择了回家,让孩子在自己的村学上学,他深感教育的荣幸。40年来,为了能留住新分配的青年教师,他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住校,主动给新教师打火炉、烧炕、做饭,陪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现任校长李万军参加工作就安排到了他们瓦天沟学校,刚到学校,他很不安心,曾多次周末回家,在周日返回学校的途中,适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摩托车难以行走,他都会一如既往的提前到学校附近的沟底迎他,帮他顺利返校。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瓦天沟人,对这里有感情,心里也默默地想着,让城里来的大学生也慢慢的爱上这片土地,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传播知识,为贫穷的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7年12月2日,又是一个周五,学校安排唐生业处理上级部门配置的学生营养餐灶具,他晚回家五个多小时,发现妻子瘫痪在地。他先后辗环县人民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西京医院治疗,但因脑出血严重,现已全身瘫痪,卧病在床,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及孩子们的期望,他携妻入校,以校为家,一边教学、一边照顾妻子。苦累交加,无以言表,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不忘初心,为他钟爱的教育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临近退休,唐生业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学校返聘他,让他继续坚守瓦天沟小学,因为学生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学校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