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 关怀版
  •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大市场里联结小农户 ——环县深化农村改革推进脱贫攻坚侧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文 李钊 浏览次数: 【字体:

改革的目的,是增加群众收入,加速脱贫攻坚奔小康步伐。

环县,一个贫困山区、老命老区,如何在改革中趟出新路子,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近年来,环县紧盯中央省市政策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内外联动,发展电商,试点“三变”改革,同步推进农村微改革,使农产品迅速融入大市场,群众的生产模式、增收方式在改中变、变中改,逐步完善提高。

种植模式变革,小杂粮“触电”销全国

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变,环县订单种植让群众种植有了信心、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环县开展订单种植,源自于环县发展电子商务,让县内种植小杂粮“触电”网销全国。环县樊家川镇庆州小杂粮合作社负责人李涛是电子商务的经营者,也是开展订单种植的实践者。李涛退伍后,在外发展20余年后,他看准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趋势,他将发展的眼光转向了自己的家乡,2014年回家后的李涛便与5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小杂粮种植合作社,并开设网店,以订单种植的方式,让群众的农产品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出售到全国各地。通过两年多的发展,群众逐渐缩小种植面积的红小豆、黑豆等小杂粮再次扩大了种植面积,并热销市场。

在李涛的带领下,樊家川镇订单种植1.2万亩,涉及该镇8个行政村,受益1800多户7000余人,其中贫困户400多户,每一户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

在环县,发展订单的种植的企业并非李涛一家。网销小杂粮的电商企业大都采取订单种植、高价回收的方式,保障产品供给、提高产品质量。据了解,环县订单种植超过5万亩,九成以上用于电商销售。

农村“三变”改革,探索群众增收新模式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可以让沉睡的资产、资金活起来,让农民也可以当股东分红。在环县曲子镇西沟村,30多户群众就以贷款方式参与养殖合作社入股,羊畜托养,参与合作社分红。这是环县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

西沟村的实践,也是环县结合当地产业扶贫思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的形式,采取“社托户养”+“户托社养”互补肉羊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开创资产盘活入股、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社会帮扶资金入股、贷款入股、劳务入股、养殖技术入股、防疫技术入股、集体资金入股、耕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路子。

为了让三变改革落地生根,环县为每村列支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购置牧草种植收割机械和饲草料加工机械,村集体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从专项扶贫资金中为每个贫困村列支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以30万元入股合作社经营,每年固定分红5万元,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创新“微”改革,“一户一策”对接大市场

在环县,县上定位主导产业为“一畜一粮两菜三果”,到乡镇,采取一村一产业、一户一策的改革发展路子,县上“大”改革,农户“微”改革,让群众在“一户一策”中享受改革红利。

环县环城镇白草塬村支书刘世强在发展中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养羊、种草、屠宰加工、购销、冷链物流、餐饮为一体的营销方式,将环县的特色羊肉端上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餐桌。

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他因户制宜,谁家劳动力少或者外出务工,他把该户的土地流转回来种草,谁家有剩余劳动力愿意务工,他吸纳到自己的合作社、屠宰车间或者餐饮行业务工,赚取劳务收入,谁家有意愿养殖,他则提供技术帮扶,饲草怎么配方,防疫怎么搞,都由他的合作社来承担。

在刘世强的带领下,白草塬村一半以上村民告别了“几只羊、两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满足心理,参与到了产业“微”改革的行动中,增加收入。

环县合道镇朱塬村村民张奋高多年以养殖为生,去年,他栽植了10多亩黄花菜,以黄花菜套种羊畜饲草的方式,发展了黄花菜和养殖两项主导产业,目前,他牛存栏9头,羊存栏20多只,黄花菜近20亩,成为村里的“微”改革大户,也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在“微”改革行动中,环县引导群众的产业靠在全县主导产业上,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对接市场,让群众有效融入大市场,在市场中获利脱贫致富奔小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