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深化改革重担拼在扶贫攻坚一线——环县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2014年,环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冰雹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依靠干部群众,把深化改革和脱贫攻坚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结合双联行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双联扶贫驻村工作,下活了农村工作一盘棋,带动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5亿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6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增长19.1%。
工农互补:鼓起农民增收钱袋子
环县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此,该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生态农业立县战略,使全县走出了依靠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粮增收的新路子。
隆冬时节,走进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原来被雨水冲刷得沟沟坎坎的山峦变成了拾阶而上、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入冬前就铺好了地膜的田块,放眼望去似玉带缠绕在山间。
“过去的‘滚牛洼’地,一亩收麦子100斤左右,去年,梯田建设在村里实施,我家推了12亩梯田,一亩能收玉米500多公斤,增产效果特别好。”耿塬畔村农民耿平山欣喜地对笔者说。
环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达10多亩,但大多属于山旱地、坡耕地,其中坡度25度以上坡耕地就有60万亩。县上认识到只有改变立地条件、蓄住天上雨水、保住地里土肥,弥补“短板”,唯有实施梯田建设才是治穷致富的长效工程。
在洪德镇张塬村,一万多亩耕地中大部分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去年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将原有的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村民耿有山说:“以前种的70亩地全是洼地,现在都推平了,用拖拉机耕两天就种完了。”耿塬畔村村民李克勤,去年一次性新修梯田50亩,全部耕地实现了梯田化,他又筹资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等,干完了自家的活,还能挣点“外快”。
目前,环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成功跻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全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面积超过百万亩,适宜农业机械耕作生产的土地90%都是梯田。梯田被环县农民视为“饭碗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攒金攒银,不如把地推平!”
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一位村民正在码放玉米。2014年,环县推广旱作农业13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8.06万吨。
梯田建设助推了农业机械化普及,农机的使用让农民有条件种更多的地,在看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后,从2010年至今,环县年种植地膜粮食稳定在100万亩以上。2014年,该县131.2万亩的旱作农业又一次迎来大丰收,玉米平均亩产达532公斤,特别在木钵镇刘家塬、樊家川乡慕家河、八珠乡八珠塬等村的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亩产达800公斤。
环县曲子镇养殖大户正在给羊只剪毛。2014年,环县围绕发展种草养羊首位产业,投放贴息贷款2.45亿元,实现产值8亿元,农民人均创收2000元以上。
环县洪德镇赵洼村苗林基地。2014年,环县完成苗林结合培育25.5万亩,栽植旱地苹果树4000亩。
在生态农业建设上,环县把草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首位产业,以建设“陇上草畜养殖大县”为目标,努力打造环县羔羊肉品牌,采取以草定畜、投放扶贫羊、成立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农户发展草畜产业,使规模种草和设施养羊成为恢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重要抓手,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先后投放贴息贷款2.45亿元,大力扶持草畜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成立养羊合作社212个,发展养羊大户1.8万户,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173万亩,羊存栏170万只、出栏110万只,建成存栏1100头的甘牧源奶牛场,使环县群众喝上了原汁原味的鲜牛奶,农民仅草畜产业一项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走出了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如何,工业、商贸往往都处于挑大梁的地位。近年来,环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项目政策,使一大批项目在这里落地扎根。2014年11月,华电环县毛井二期400MW风电项目、北京瑞辰环县毛井200MW风电项目等六个总装机容量1050兆瓦,估算总投资81.08亿元的风电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分别获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批复,即将在环县陆续开工建设。这一个个成绩的取得标志着该县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在国家鼓励新能源建设的大背景下,环县及时抓住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经过积极争取,装机133台的南湫2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面建成,已实现并网发电,成为全市第一个发电站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填补了新能源开发空白,目前累计发电量5.62亿度。华电毛井一期40万千瓦风电场即将建成。建成后,将有效缓解环县乃至庆阳市用电短缺的问题。
华电项目落户环县,成为环县实施“工业商贸兴县”战略的亮点,去年以来,该县借助煤炭、石油、风电三大优势资源,以大项目带动经济大发展。刘园子煤矿等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完成工业新产品开发3项,并通过创建企业服务平台,开展人才培训工程,创建各类小微企业299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4.5亿元。
保障民生:温暖贫困群众心窝子
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一年来,环县始终把富民产业培育、城乡基础条件改善、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完善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尽最大努力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一项项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如花绽放,让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在这河里帮忙抬三轮车不下百次了,一下暴雨我这里也经常有学生娃娃借宿……”环县洪德镇群众周奉珠指着新集子村新建的周家沟漫水桥说。
周奉珠在河岸边开了一个门市部,2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从家里到河对岸的门市部。夏季遇到暴雨,河里发洪水,过不了河的孩子们经常在他的门市部里挤着过夜。2014年,环县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建成了周家沟漫水桥,解决了新集子村及临近6个村近万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从2014年6月开始,环县抽调1200余名县乡干部,组成驻村服务工作队,进驻116个村,为群众提供事务代办、咨询服务、民事调解、公益事业等四大类政务服务,成功探索出解决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驻村干部充分发挥当好服务员、宣传员、监督员、技术员、调解员、通讯员、学习员、教导员、示范员和联络员“十大员”作用,走访农户8600户,开展政务服务事项6000多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锻炼了干部。
环县小南沟至南湫乡通村油路目前已建成通车。2014年,环县新修、续建通村油路25条568公里,全县农村道路通畅率达到44.2%。
环县地中海小区建设项目主体建设目前已经完工。2014年,环县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廉租住房654套,治理巷道7条。
2014年,在驻村干部的参与下,环县新修、续建通村油路25条568公里,新建漫水桥53座,全县农村道路通畅率达到44.2%。在木钵、曲子、八珠、樊家川、合道、天池、环城7个乡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处,新修集流场(窖)2962处、打小电井217眼,解决了4.6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4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000户,年内共承保农村住房保险39115户,帮助370户、1554人圆了移民搬迁梦,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农电能力不足、三相动力电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整合资金完成了10千伏及以下工程续建和10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等项目,解决了47个村的低电压、供电能力弱、可靠性差、线损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实现32个自然村三相动力通电和738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通电。在21个乡镇(办)建成21处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公寓楼和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了缓解城区干部群众的停车难问题,建成了老城广场、环洲农贸城、环洲商贸城等11个停车场,在曲子、八珠等四乡镇建设公共租赁房4幢、208套。
为了缓解全县35万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使老百姓能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县上整合资金,完成了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急救后勤保障服务综合业务楼和毛井中心卫生院综合业务楼、虎洞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等项目,为县医院购置1.5T核磁共振、64排128层CT、DR和数字胃肠机4台(件),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安装B超等医疗设备59台(件),医疗单位的硬实力不断加强。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和假肢安装手术114例,救助脑瘫儿、聋儿、智障儿和孤独症儿童10名,建成残疾人就业基地3个,实施“陇家福”雨露行动,积极帮助4601户计生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环县是一个劳务大县,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务工,环县建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网络体系,并按照劳动力年龄、性别及技能培训等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形成了就业转移的动态管理机制。当年,全县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18万人,其中组织输转3.29万人,创劳务收入10.24亿元,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为了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县劳动监察大队积极与各用工单位和各级劳动部门协调处理劳务纠纷159起,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1202万元,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文教启智:走出文化旅游新路子
2014年秋季开学,在县城初中和各幼儿园新生报名不再紧张,个别幼儿园一反常态,提前招生。从以前的报名难到学校主动提前招生,这得益于该县在教育工作上的大投入。
在关注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环县也费了心思、花了气力。环城初中学生宿舍楼2014年投入使用,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难题。环城初中校长梁宏伟提起前几年的学生晚上管理,可谓是伤透了脑筋:“看着学生白天上课打瞌睡,一看就知道晚上没有按时休息,可管不上,即使组织对校外住宿学生抽查,也不能长效化。”看着学生校外住宿管理难,想建学生宿舍楼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可资金跟不上,宿舍迟迟未建。2013年,县上多方筹资,一栋能容纳1500个床位的学生宿舍楼终于开建了,2014年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校外住宿学生减少到380人,“管理起来方便多了,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提升了。”梁宏伟说。
不仅仅是县城学校投入加大了,近年来,环县各乡镇教育投入也明显加大,正在努力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前我们学校每年9月底就得开始储备过冬烧的煤炭了,娃娃们每天都得生火烧煤取暖,还要不时地往炉子里加煤,煤炉子就热那么一块,教室后面的娃娃冻得够呛。现在这个电暖气比以前烧煤取暖省事多了,学生啥时候到教室,提前半小时打开就行,暖和得很,也比以前用煤炉子干净多了。”谈起用上“电采暖”的好处,耿湾中学校长徐相君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县上为27所幼儿园购置了新设备,对144所村小学附设幼儿班进行了改造。同时,县上还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食堂建设、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危房改造和小伙房建设等项目280个;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240个;34所乡镇学校告别了“火炉供暖”,用上了更清洁的“电采暖”;每所乡镇学校都安装了食堂饮用水净化设备,全县初中实验室基本达标;为58所学校安装“班班通”教学设备411套,实施了“远程教育后续项目”,建立了“数字教育资源中心”,落实数字教学配套设备64套,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
在教育投入的同时,县上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寒假期间,来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比往日多了起来,解说员沈珂告诉笔者:“假期里,不光有县内的游客带孩子来参观,还有许多外地游客也来参观。”
环县南区停车场修建工程正在进行。2014年,环县规划设置停车场11处,解决居民车辆停放难题。
2014年,环县继续实施山城堡战役纪念园续建项目,完成了陈展面积4000平方米的史料陈列布展工程以及旗帜广场绿化、停车场和消防、安防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管理房200平方米、150方蓄水池1座、旱厕1座,更换纪念碑人物浮雕6幅,在红军舞台后面及土坡栽植大树110棵。10月初,纪念馆史料陈列馆全面落成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启动实施灵武台民俗文化产业园工程,建成了曲子革命纪念馆,完成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革命史料陈列布展。新建“乡村舞台”62个、“文化集市”5处,以“百姓大舞台”为主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南湫乡农民熊有堂登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回声嘹亮”舞台,在展示个人才华的同时,将环县道情皮影、杂粮和庆阳徒手秧歌等文化和农产品进行了宣传,“庆阳好声音”也在华夏大地着实“火了一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