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环县“粮改饲”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环县不断加大粮改饲工作步伐,按照“养一只羊、种一亩草”的思路,大力推广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大燕麦等优质牧草,走草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全县农业发展步入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提升,群众收入增加的目的。
这两天,环县洪德镇丁阳渠子村的群众魏文发正忙着收割自家的甜高粱,由于道路狭窄,机械到不了地里,魏文发一有空,就开着自己的三轮车去收割。
这几年,魏文发按照镇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步调,逐步缩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今年种植甜高粱、青贮玉米等牧草超过了20亩。
丁阳渠子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单一。为破解贫困局面,当地“靠山吃山”,扩大牧草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村里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通过订单种植和“331+”合作模式带动群众种草、养羊。
按照“草畜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洪德镇不断加大粮改饲步伐,坚持“羊养到哪里,草种到哪里”,推动了种植业“以粮为主”向“粮草兼顾”快速转型。
为了深入推进粮改饲,构建循环农业。环县通过成立草业公司、发展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分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草产业发展模式。企业通过种植合作社向农户下订单、为农户统一免费供种、供肥,指导种植、组织机械收割、保价收购,与养殖合作社签订饲草供给合同,形成了产业发展链条,建起了绿色基地,农业发展步入了循环发展的良性轨道。
粮改饲工作中,环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将草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扶持发展,通过政府推、企业带、合作社联实现群众增收,构建起了“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种植业格局,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绿的“三增”目标。目前,全县紫花苜蓿留存面积175万亩,年种植一年生牧草50万亩以上。计划到2021年,全县建成优质牧草基地120万亩以上,干草产量达到120万吨,其中商品草3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
粮改饲工作的推进,除了给群众增加大量的收入以外,也推动了农民养殖观念、养殖方式,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