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网!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乡情简介>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xngx-2024-00007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4-04-30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乡情简介

小南沟乡简介

时间:2024-04-30 【字体:

小南沟乡位于环县西北部,距县城59公里,辖12个村7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216户13110人,脱贫人口1561户6661人。2020年底累计脱贫1561户6661人,稳步实现整乡脱贫。全乡总土地面积58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万亩,人均15.3亩;梯田面积11.91万亩,人均9.04亩。辖13个党支部(12个村党支部+机关支部),现有党员501名,其中预备党员7名,女党员77名。共有乡干部77名(科级干部25名),村干部37名(专职化党支部书记3名)。2023年底人均纯收入13785.8元(脱贫人口纯收入13333.8元)。

属半农半牧区,年均降雨量129.6毫米,境内水资源稀缺,平均海拔高度1892米,年均温度5℃,全年无霜期120多天,境内多山,丘陵、沟壑、梁峁、岭弦交错纵横,土壤为黄土层结构,伴有轻度沙化。近年来,全乡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聚合力、补短板、办实事、开新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生态旅游之乡”。位于小南沟乡西北部的杨胡套子草原,有天然草场300多平方公里,中心草场100多平方公里。境内民风淳朴,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海拔在1736至1995米之间,兼具田园风光与草原风貌于一体。晚清名将董福祥曾在这里牧马;时任北洋武卫军全军翼长张俊在这里出生,光绪皇帝为其题词“名重边陲,功留瀚海”;1935年10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左路一纵队经过杨胡套子草原,与贾驿赶来的右路二、三纵队在我乡李塬村郑家湾会和,活捉并处决了国民党环县民团团长张文杰和固原民团团长武双德。2019年,全乡以草原、山林以及清新的空气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蒙汉民族交融的草原文化,先后投入资金230万元,以“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模式开发了草原旅游项目。每年7-10月份为旅游旺季,除恶劣天气外可旅游日达90天左右。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和个体户年创收在200万元左右。

是“优质柴胡之乡”。小南沟是中药材柴胡的种植基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的柴胡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产品,深受本土和外地客商的青睐,上门收购且价格稳定。目前,全乡柴胡种植户达到968户,柴胡留存面积3.2万亩。年内全乡新增柴胡种植1.7万亩,留存面积4万亩以上,每年销售1.3万亩左右,人均仅柴胡种植收入达到7200元以上;2024年计划在许掌村打造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一处,建办富民柴胡加工车间1个。

“鲜嫩羊肉之乡”。小南沟是山羊和滩羊的繁衍地,养羊是群众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且逐年增多,2023年底羊只饲养量17.32万只。天然牧草种类多,配方种草面积大,近三年种草面积达5万多亩,丰富的草场资源,富含上百种中草药。加之区域内水质矿化度高,长期在“饥食天然草、渴饮矿泉水、朝登黄土地、暮住土窑洞”的环境中生长的羊只,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没有膻味,营养价值丰富。羊只年出栏量在8万只左右,草羊的人均年收入达6200元左右。

“杂粮种植之乡”。小南沟是红花荞麦的种植基地,是胡麻和芸芥的主产区。黄土高原主体气候的显著特性,成就了“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年均种植荞麦苦荞4万亩以上,油料作物3万亩以上,玉米3万亩以上,豆类作物和糜谷3万亩以上,年产小杂粮达3万吨左右。小南沟的小杂粮以绿色和无污染著称,群众在种植小杂粮上总结出了丰富的耕作经验,生产的小杂粮远近闻名。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