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tj-2019-00023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生效日期: | 2019-12-0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统计数据 |
关于环县草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
草畜产业是环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环县以“农牧结合、粮草兴牧、牧业强县、经济富民”的发展思路,将草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重点扶持、优先发展。进一步挖掘全县草畜资源,提升草畜产业供给能力, 助推农户脱贫致富。
一、环县草产业发展现状
草产业生产发展状况。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5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以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的地方国有独资现代化农业企业—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引领全县发展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环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构建生产体系,社会化服务方式建设牧草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牧草。
1.基地建设。截止至2019年10月底已建成稳定优质牧草基地85万亩(其中多年生优质紫花苜蓿32万亩、一年生牧草燕麦草25万亩、青贮玉米15万亩、甜高粱10万亩、优质谷草2万亩、块茎饲料(胡萝卜)1万亩)。计划到2023年,建成优质牧草基地150万亩以上,其中多年生优质紫花苜蓿70万亩,燕麦草30万亩,青贮玉米30万亩,甜高粱10万亩,优质谷子5万亩,鲜块茎饲料(胡萝卜、马铃薯)5万亩。
2.区域布局。立足环县南北地域差异,着眼长远发展目标,以紫花苜蓿为重点,燕麦、啤麦、甜高粱、青贮玉米、优质谷草、鲜块茎饲料为补充,按照县北燕麦草,县南紫花苜蓿,全县种植玉米等其他草的区域布局,千家万户种好配方草,集中区域发展商品草。
3.牧草种植。牧草种植合作社动员农户入社,为农户免费种植多年生苜蓿牧草,免费供给一年牧草籽种,帮助社员种植。苜蓿种植种子、肥料由荟荣公司统一采购,承包种植,费用由荟荣公司承担,一年生牧草只供种子,由荟荣公司统一采购合作购置作业主机。
4.牧草收割、加工。为解决农户种收难的问题,环县投资7800万元,购置牧草种植、收割、翻晒、打捆、青贮等各类机械,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组建以乡镇为单元的机械作业合作社40个,公司为其租赁牧草收割、翻晒、打捆牧草农机具,合作社配套动力机械。收割费用由社员承担,以公司组建的牧草机械收割合作社为“主力军”,以农机合作社为“生力军”,集团化作战促生产,日播种量为1.2万亩,日收割量为1.5万亩。
5.牧草收购。牧草种植合作社组织社员交售饲草到收贮站或直接到养殖场,兑付资金到社员,按照完成交售饲草数量,每吨付给牧草种植合作社30元服务费。
草产业经营发展状况 环县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子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运行。
1.政府引导。县上设立草产业办公室,专门负责编制规划、争取项目、整合资源、服务企业、联系信贷,支撑营运。
2.龙头带动。荟荣草业公司承担全县牧草种植购销,通过承担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已垦草原治理、草牧业试点、“粮改饲”等草牧业项目建设,向合作社提供物资、分解任务、种植牧草、统一保护价收购,对接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合作社,开展草产品加工销售,实行“产加销”一体化。
3.合作社联动。合作社上对公司,对接落实种植任务,下联入社社员,与社员签订订单,免费为社员种植、有偿收割、加工,参与收购、销售,向周边小型养殖场供应饲草,带动贫困户社员发展牧草产业。
4.村集体参与。36个无优势资源、无固定资产、无集体经济、无积累渠道的“四无”贫困村,以3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荟荣草业公司,每年按入股资金的6%固定分红。
5.贫困户配股收益。按照一二类贫困户每户1万元、三四类贫困户每户2万元标准配股到户,入股到荟荣草业公司,每年按照配股金额10%固定分红收益。同时,贫困户在保障养殖饲草自给的基础上,向荟荣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每吨增价20元,扶持增收。
草产业综合保障发展状况
1.资金来源。环县依托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已垦草原治理、草牧业试点、“粮改饲”等牧草业项目计划,整合资金,保障全县牧草基地建制,通过信贷、村集体入股,配股分红筹得资金于饲草收购销售。
2.政策保障。推行“两订三包一补”发展模式,荟荣草业公司与养殖企业签订饲草供给合同、与种植社员签订订单种植合同;荟荣草业公司及合作社。包规范种植、包技术服务、包饲草收购;整合全县所有草牧业项目,变贫困户分散种为公司统一种,由荟荣草业公司为贫困户免费种植,保护价收购;变分散补助到户为统一补助到公司,荟荣草业公司每种一亩草县财政整合资金给予200元补助。
3.科研保障。环县注重科研开发,先后与中科院畜牧所、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庆阳市畜牧中心及陇东学院农林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建立牧草科研基地6处、合作项目12项,与兰州大学合作建立了“南志标院士工作站”、与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庆阳市牧草研究中心”、与陇东学院合作建立了“牧草教学实践学地”,建成试验田1000多亩,开展实验示范30项(次),逐步实现牧草种植标准化,收割规范化,加工科学化,贮存合理化。
4.质量保障。围绕养殖业,调优种植业,坚持推行粮改饲,坚持“缺啥种啥”,纠正“有啥喂啥”,实现配方种植。以紫花苜蓿豆科草为主、配套玉米、燕麦、甜高粱、优质谷草、块茎胡萝卜,保证了各科草品齐全、供应充足、营养均衡。建立牧草品质监测实验室,对牧草种、收、运、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测,严格把关,在确保牧草数量的同时,解决牧草质量方面的问题。
5.市场保障。在满足本县养殖合作社和大户饲草供给的基础上,先后与中盛公司(西峰、环县、镇原)、伟赫乳业及德华生物科技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商品草市场拓展到庆城、华池等周边县,远销河北、天津、宁夏、陕西省等地区。
二、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草产品需求量增加,供给难以满足需求。随着我县羊产业发展壮大,饲草需求量不断增加,依赖订单种植远远不能保障养产业发展需求。
2.县域区位劣势导致草产品结构单一。我县草产品主要是苜蓿、燕麦及青贮玉米,产品结构主要以草捆为主,种类及结构单一。
3.牧草科技推广及规模化经营的滞后制约了牧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牧草产业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牧草种植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仍是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障碍。如牧草收割、贮存等手段的落后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牧草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即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割,这样才能保证牧草养分不致太多损失;另一方面,手工收割一般要比机械收获损失更多。同时,小规模分散种植同样制约了牧草收储的机械化作业。
4.草畜结合不紧密,生产与消费脱节严重。畜牧领域多年来形成的秸秆养畜传统,对种草养畜不重视;草业领域单纯研究牧草的生态价值,对其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开发或开发不够,没有对草产品的市场开发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理应在当前追求绿色、追求安全的现代消费观念中能显著提高牧草的地位,但现实畜牧生产中,仍然是“秸秆+精料”的落后饲喂模式。
三、草产业发展对策
1.扩大草产业企业自有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的最初动力来自于政府导向和支持,以此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而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的不断成熟“公司、“基地、“农户”三者逐渐成熟,整个农业产业以及生产组织模式的动力就逐渐演变为各自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长期发展的最根本驱动力。而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可持续发展,同时则需兼顾“公司”、“基地”、“农户”各个方面,只有当扩大企业自有基地时,才能更好的服务“农户”,我公司在洪德李家塬等地方流转土地近万亩,与其他合作社对接流转土地持续进行。
2.继续加大全县牧草收割机械队伍建设。随着牧草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先有机械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加上当地地域条件的限制,致使大面积牧草因无法收割而抛尸荒野,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以需采购、因地制宜的引导更多生产机械进地作业。
3.加大全县牧草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一是成立牧草品质监测实验室,就牧草种、收、运、贮等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把关,在确保牧草数量的同时,解决牧草质量方面的问题。二是成立专业技术指导团队,统一标准指导生产,为全县牧草种、收、贮提供强力支撑,为牧草收售“按质论价”提供依据,引导调整优化牧草种植结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