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乡:靶向施治破难题 清风护航惠民生 ——山城乡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纪实
靶向施治破难题 清风护航惠民生
——山城乡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纪实
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山城乡剑指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夯实基层根基的关键抓手,坚持“靶向施策、标本兼治”,通过“建机制、抓排查、严执纪”,推动整治工作见行见效。
一、织密责任网络,让整治“落地有声”。
山城乡从一开始就构建起清晰的“三级联动”责任体系。乡党委牵头抓总,扛起“主心骨”。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从传达精神到调度进展,再到研究整改,将“党委主责”牢牢扛在肩上。职能站所协同作战,杜绝“责任空转”。乡纪委牵头协调,市场监管所紧盯校园食品安全,农财办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农业服务中心核查惠农补贴……各站所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形成合力。村级组织精准落地,激活“神经末梢”。通过包村领导督导、工作例会部署、提醒函督办等方式,将压力直接传导至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确保各项要求不打折扣、不走样。
一套组合拳下来,“党委抓总、纪委督战、站所实干、村级落实”的工作格局蔚然成形,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二、聚焦关键领域,让整治“精准发力”。
山城乡紧紧围绕“6+6+1”重点整治项目,聚焦关键领域,靶向排查、精准整改。
——聚焦“钱袋子”问题。 针对集体资金管理乱象,乡里重拳出击,不仅整改了支出签批不规范、财务公开不及时等11个问题,更严肃查处了两个村组的“坐收坐支”问题,2名责任人受到政务记大过处分。在惠农补贴核查中,工作人员主动作为,为2户群众解决了因银行卡问题导致的农机补贴未到账问题,同时查处违规领取养老保险金案件1起,追回资金2.38万元。
——聚焦“项目账”问题。 对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和资产效益进行“全身体检”,规范处置了8处未按程序报废的资产。面对标准化湖羊养殖合作社的低效运行困境,乡里派出专人驻点指导,通过“外引内育”让固定资产真正“活”起来,发挥了应有效益。
——聚焦“民生事”问题。 从“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入手,实施人饮场窖项目58处,完成抗震房改造27户,及时修复损坏的供水设施。针对排查出的65户问题厕所,全部维修整改到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回头看”中,对发现的田面水毁、田坎塌陷等12个问题,督促施工方限期整改,守住了农田建设的质量底线。
——聚焦“急难盼”问题。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哨声,一年来,全乡新修硬化路26.1公里,维修水毁路128.5公里,发放临时救助金61.7万元,发放助农春耕的地膜179吨。为保障居家安全,为农户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协调捐赠图书600本;为关爱学子,送去校服、书包520套(个);还为农民工追讨回被拖欠的机械费3万多元。一桩桩、一件件,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据统计,集中整治期间,全乡累计整改重点问题43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个,政务处分2人、党内警告1人,数字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强化长效震慑,让整治“久久为功”。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项长期工程,山城乡坚持监督、问责、警示三项举措,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常态监督,让问题无处遁形。 乡纪委联合相关站所开展明察暗访、专项督导11次。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等方式,主动倾听民声、收集线索,让“隐身”的不正之风暴露在阳光下。
从严问责,让纪律形成震慑。 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优先办理、快速查办。截至目前,发出整改通知书4份,查办违纪违法案件3起,党纪政务处分3人,运用函询、提醒约谈等方式处理10人次,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警示教育,让思想警钟长鸣。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最有效的方式。乡里选取查处的“坐收坐支”等典型案例,召开警示教育大会5场,通报典型案例3起,让全乡干部从思想深处受到触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整治有力,民心舒畅。当前,山城乡的集中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山城乡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围绕“群众满意”这一根本目标,持续在责任压实、排查深化和长效建设上发力,将集中整治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以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为山城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提升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