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sbj-2019-00002 | 发布机构: | 水保局 |
生效日期: | 2019-07-1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生态治理 |
生态扶贫为杨坪沟村脱贫攻坚鼓足后劲
自2016年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水保局适时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放到了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坚持在生态扶贫上持续发力,引领贫困山区奔向脱贫致富。
杨坪沟村是合道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301户1195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690人,贫困发生率58%,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这里的基本村情。2016年之前,全村梯田总数仅有2000多亩,群众生产要在10度以上的坡洼地上进行耕作,庄稼的种收全靠人力和牲畜,艰苦的条件使得村里的青壮年大都不堪重负外出务工。2016年水保局被确定为该村的帮扶单位后,便将脱贫摘帽的重点放到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2017--2018年,环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17年唐塬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18年叶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相继在杨坪沟村落地实施。坡改梯,顾名思义就是把不利于保水、保土、保肥的坡洼地通过机械改造成台阶状的梯田,方便种植并提高产量。项目实施期间,水保局不断深化“山水林田路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针对沟壑纵横、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特殊地理条件,以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为重点,实行耕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缓坡兴修梯田,陡坡退耕种草,荒山绿化栽树,配套田间道路工程”的治理模式,累计新修梯田10544亩、造林11308亩、新修田间道路52.2公里、封育治理12111亩,使坡耕地变成了“饭碗田”,荒山变成了“聚宝盆”。当地群众张世斌高兴地说:“原来1亩几分的洼地,一个人收割需要一天,自从水保局实施了机平地项目以后,我们杨坪沟的地基本都平整完了,我又买了个收割机,有半小时就收完了这块地。”
治理后的杨坪沟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0.2%提高到60.51%,林草覆盖率达到29.46%,土壤侵蚀量减少20.8%,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然而令大家头痛的问题又来了----如何保证群众收入能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村委班子进行了详细研究,于2019年春在村上建立了“杨坪沟村苜蓿品种比较种植试验基地”,督促家家户户种上了苜蓿、发展起了草畜产业,仅2019年全村种植苜蓿已达1800亩。
如今的杨坪沟村,已由之前苍凉的荒山荒坡演变呈现出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的新景象,青山与梯田环绕如织,现代农机来去如梭。截止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470元,人均产粮由200公斤提高至450公斤,70%以上的农户盖了新房或者翻新了房屋,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