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hbj-2023-00013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04-07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部门文件 |
环县2023年度农村环境整治 实施方案
环县2023年度农村环境整治
实施方案
庆阳市生态环境局环县分局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目 录
1.2.3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特色........................................................................ -8 -
1.3.1农村环境整治情况............................................................................... - 10 -
1.3.2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 14 -
1.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14 -
1.3.4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情况..................................................................... - 15 -
1.3.5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 - 16 -
1.3.6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 - 16 -
第二章 2023年拟整治村庄基本情况......................................................................... - 18 -
2.1整治村庄生态环境基础状况........................................................................... - 18 -
2.1.2整治村生态环境基础状况..................................................................... - 19 -
2.2整治村内改厕示范行动等实施情况................................................................. - 22 -
2.3开展整治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22 -
2.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23 -
2.3.3项目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 23 -
第三章 整治村庄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26 -
3.1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26 -
(3)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 26 -
(5)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 - 25 -
3.2车道镇刘园子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27 -
(3)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 27 -
4.1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 - 28 -
环县概况
自然环境状况
地理位置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国土总面积4067.61万亩,介于东经106°20′至108°45′与北纬35°15′至37°10′之间。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南部与陕西省咸阳市、铜川市和甘肃省平凉市为界;东部与陕西省延安市相连;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毗邻。辖7县1区,116个乡镇。
环县位于甘肃东端,庆阳市西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21´—107°45´,北纬36°01´—37°09´,东靠华池县,南连庆城、镇原县,西北与宁夏固原、彭阳、同心、盐池接壤,东北和陕西定边毗邻。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51个行政村。
芦家湾乡位于县域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27'56"-106°46' 46", 北纬36°12'46"-36°24'33"之间。东临车道镇,南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原罗洼镇,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北临毛井镇。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下设54个村民小组。
车道镇位于县域西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37'44"-106°58' 52", 北纬36°12'12"-36°33'26"之间。东邻虎洞镇、合道镇,南邻演武乡和镇原县殷家城乡,西邻芦家湾乡、毛井镇,北邻小南沟乡。总面积682.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下设67个村民小组。
环县2023年度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计划实施地点为:环县芦家湾乡庙儿掌村、杨新庄村、车道镇刘园子村,共2个乡镇的3个行政村。其中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和杨新庄村两个村实施点地处两个村交界处,为一个居民点,小地名为芦家湾乡车路崾岘。
地形地貌
县域地貌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类型,全境处于由南部残塬沟壑向北部梁峁沟壑及沙漠边缘过渡地带。新生代第四纪境内形成黄土高原,全新世以后,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在侵蚀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较为完整的高原地貌逐渐解体,形成残塬、梁峁、掌滩、沟谷、崾崄、盆地、阶地、沟坝、陡崖、离堆、陷穴等形态多样的地貌。以流水地貌为主,重力地貌和风成地貌次之。梁峁起伏,丘陵错落,残塬间布,沟壑纵横,为基本地貌特征。长200米以上大小沟道17364条,沟道密度1.41千米/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点毛井镇施家滩村马家大山海拔2089米,最低处曲子镇五里桥环江河道海拔1136米,相对高差953米。按地理位置、形态及成因,大致可划分为西部丘陵沟壑区、北部梁峁沟壑区、南部残原沟壑区和中部河谷阶地区4个地形地貌区。
河流水系
全境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分属马莲河、蒲河、苦水河、清水河四个水系。除马莲河上游环江东川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外,其余均发源于县境。年径流总量2.17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1.844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84.63%;入境径流量0.33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15.37%。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径流时空分布与降水量相对应。径流年际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3~5倍。主要河流以羊圈山脉为分水岭和源地,分水岭以北、以西河流自南向北分别汇入苦水河、清水河,分水岭以东、以南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汇入环江、蒲河。诸河流域割切破碎,沟壑密布,水系分布呈树枝状。境内有长流水沟道1432条,占沟道总数的8.2%。其中,常流量1~10升/秒的有116条,10~20升/秒的有10条,20~50升/秒的有7条,50升/秒以上的有7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63条,河道总长度3221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39条,河道总长度1352千米。环江为县内最大河流,境内流域面积711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77%。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0.5立方米/秒以下,7—9月汛期洪水流量可达1000立方米/秒以上。年均径流量13390万立方米,占全县年自产径流量的71%。其中,洪水流量8898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66.45%;基流量4492万立方米,平均基流量1.4立方米/秒。洪德以上水质为高、中盐度水,洪德至环城段为中盐度水,环城至合道川口段为半咸水,合道川口至曲子段为微咸水。河道比降大,水流急。河流含泥沙量大,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80年代初测算,河流年平均输沙量7113万吨,流域侵蚀模数7285吨/年·平方千米。
工程地质
大地构造上,环县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的中南部。其南隔渭河断陷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相接;西南侧与祁连山造山带东部的六盘山弧形结构造山带相连;东北部毗邻鄂尔多斯盆地中的天环向斜。处于中国东西构造分区和南北构造分区的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独特。
拟建场地范围内土层简单,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堆积黄土、黄土状粉质粘土、马兰黄土及离石黄土。分述如下:
①层新近堆积黄土,天然孔隙比e=0.89~1.09,平均0.99,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压缩系数a1-2=0.22~0.81MPa-1,平均0.55MPa-1,压缩模量Es=2.53~8.64MPa,平均4.11MPa,属高压缩性土;
②黄土状粉质粘土,天然孔隙比e=0.85~1.09,平均0.97,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压缩系数a1-2=0.14~0.93MPa-1,平均0.32MPa-1,压缩模量Es=2.18~13.21MPa,平均3.77MPa,属中压缩性土;
③马兰黄土,天然孔隙比e=0.81~1.16,平均1.00,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压缩系数a1-2=0.11~0.31MPa-1,平均0.17MPa-1,压缩模量Es=6.65~17.27MPa,平均12.22MPa,属中压缩性土;
④离石黄土,天然孔隙比e=0.74~0.98,平均0.88,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压缩系数a1-2=0.09~0.17MPa-1,平均0.13MPa-1,压缩模量Es=11.29~21.78MPa,平均15.42MPa,属中压缩性土。
气候气象
县域居内陆,属中纬度范围,临近阴山—贺兰山季风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穿过县境北部。受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综合作用,形成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县域南北纬度差1°08′,从东南至西北大陆性渐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冬冷夏热,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较差大;春、冬多风较干燥,夏、秋降水较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不多,降水变率大,常出现干旱。年平均日照时数2551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6091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温8.70℃,毛井一带最低,曲子一带最高,南北相差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430.70毫米,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部年平均偏少100~1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小型蒸发皿水面蒸发量)1640.1毫米,干旱指数4.37。年平均无霜期165天,西、北部无霜期短,南北相差30天左右。多风,10月至次年4月多偏北风,5—9月多偏南风。
土壤、植被
环县地表主要为黄土覆盖,土壤总面积1372.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9.09%。土壤分为钙层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三个土纲,黑垆土、黄绵土、新积土、潮土、红黏土5个土类,含7个亚类,15个土属,40个土种。黑垆土类面积99.9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28%;黄绵土类面积1255.7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91.48%;新积土类面积12.6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92%;红黏土类面积4.0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30%;潮土类面积270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2%。土壤耕层以壤质土为主,黏、砂适中,通透性好,疏松易耕。小于0.01毫米黏粒占比28.05%~48.05%,均值36.65%;大于0.01毫米砂粒占比51.97%~70.82%,均值64.49%,质地呈北粗南细规律性渐变。容重1.02~1.36克/立方厘米,均值1.1克/立方厘米。孔隙度35.09%~63.02%,均值52.96%。土壤有机质贫乏,氮少、磷缺、钾多,微量元素中富锌、锰、铁、铜,严重缺乏硼、钼。土壤代换量偏低,均值7.6毫克当量/百克土。土壤pH值7.9~8.9,均值8.4,属微碱性土壤。
环县地处干旱半干旱高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天然植被稀少,主要为天然牧草,局部分布有残存天然灌木和人工营造的乔木和乔灌混交林。小型多年生旱生、极干旱生植物占优势,植被盖度在10-30%之间。
常见植被有:
(1)乔木树种:油松、侧柏、杏、桃、李、小叶杨、新疆杨、河北杨、旱柳、垂柳、臭椿、刺槐、国槐(中槐)、核桃等。
(2)灌木树种:黄刺玫、栒子、扁核木(蕤核、马茹刺)、沙枣、沙棘(酸刺)、酸枣、柽柳、野枸杞、紫丁香、文冠果(木瓜)、柠条、胡枝子、狼牙刺、灌木铁线莲、互叶醉鱼草等。
(3)藤本:山葡萄、茅莓悬钩子(莓子)等。
(4)草本:主要以针茅和蒿类为主,兼有狼尾草、骆驼蓬、灰蓬、地肤子、甘草、苦豆子、红砂、猪毛菜、甘蒙锦鸡儿等。
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环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地域广阔,地形破碎,土层深厚,土壤瘠薄,植被稀疏。全县土地总面积9236平方千米,折合1382万亩。耕地358.5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旱地355.7万亩;园地1.8万亩,主要为果园地;林地41.6万亩。其中有林地27.9万亩、灌木林地9.5万亩。草地906.4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838.4万亩、人工牧草地38.3万亩、其他草地29.7万亩。城镇村工矿用地23.54万亩;交通运输用地9.7万亩。
(2)生物资源
环县可栽培的农作物有7个大类242个品种。盛产的冬(春)小麦、荞麦、糜子、谷子、玉米、高粱、洋芋、燕麦等是食品酿造工业的上好原料,其中荞麦、苦荞、小绿豆、燕麦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胡麻、芸芥、葵花、豆类等各类经济作物产量可观。全县养羊72万只,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滩羊饲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县南部盛产优质苹果、曹杏、桃、梨、核桃、花椒等。还有野生药材80多种,其中甘草、秦艽、麻黄、远志等大宗名贵药材质量上乘,年产100万公斤以上。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黄花菜、羊绒、羊毛、山羊板皮、二毛裘皮、葵花籽和亚麻油等。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果长肉厚,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酒席上的美味菜肴。绵羊毛细而长,柔性好,吸水性好,保暖性强,货源充足,是加工地毯的上好原料,全县年产羊毛58万公斤。二毛裘皮为驰名中外的"裘中之珍",是本县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年产羊皮12万张,其中二毛裘皮3万张。葵花籽是休闲保健食品,含油量高,营养丰富,是制作味精、饼干、面包、挂面的主要原料。亚麻油(俗称胡麻油)是轻化工业和食用的优质油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年产量200万公斤,曾于1994年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3)矿产资源
环县地处陕甘宁地台主体腹部西侧,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煤、芒硝等多种矿藏。
煤炭: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反映,境内预测煤炭资源储量684亿吨,占庆阳市预测资源量的50.90%,其中千米以内浅层资源储量51亿吨,占庆阳市千米以内浅层预测资源量的60.70%。2004年12月,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庆阳地区煤炭、煤层气潜力资源评价》报告表明,环县西北部为庆阳地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2005年后,甘肃煤田地质局陆续开展3个区块煤炭资源普查、详查和资源勘探,砂井子中部煤田获得资源储量18.96亿吨,甜水堡南部煤田获得资源储量3.14亿吨,砂井子西部煤田获得详查储量13.69亿吨。
石油:为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主要区域之一,预测石油总资源量5亿吨。石油地质勘探部门基本查清全境地质概况,基本完成全境重力、磁力详查和地震测线,对主要构造发育区完成细测,油藏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投入开发的马岭油田探明含油面积195.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930万吨;樊家川油田探明含油面积33.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745万吨;演武油田探明含油面积约2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87万吨;环江油田勘探开采矿权范围3371.6平方千米,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
白云岩:有小型矿床5处,其中2处经过地质普查和详查。毛井镇黄寨柯村阴石峡矿床探明C+D级储量675.7万吨,地质远景储量2000万吨以上;甜水镇白家沟矿床,探明C+D级储量557.4万吨。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甜水镇,属下奥陶统浅海相沉积岩。石梁中型矿床探明储量1225.90万吨,其中化工用石灰岩C2级储量1186.40万吨、C2级水泥灰岩39.50万吨;九连山小型矿床探明C级储量128.18万吨。
(4)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少,质量差,为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647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全省人均拥有量的30%、55%。地表水总量2.179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5.40%;地下水资源量0.10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4.60%。地表水中,自产水量1.84亿立方米,入境水量0.3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9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503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12万立方米、潜水527万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155立方米/年。
(5)光能资源
年太阳总辐射量6091兆焦耳/平方米,是庆阳市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属甘肃省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日照时数2551小时,北部2600小时以上。日照≥6小时天数,全境超过250天,北部达270天。太阳日照稳定度1.5~2,属太阳能资源稳定等级。气温≥10℃年太阳生理辐射总量1589兆焦耳/平方米,气温≥0℃年太阳生理辐射总量2219兆焦耳/平方米。
社会经济状况
行政区划
共辖20个乡(镇),251村,1487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环城镇700.9平方公里、曲子镇407.8平方公里、木钵镇325.1平方公里、甜水镇535.6平方公里、合道镇528.0平方公里、樊家川镇354.6平方公里、洪德镇591.0平方公里、虎洞镇467.9平平方公里、车道镇682.9平方公里、毛井镇632.4平方公里、天池391.1平方公里、演武263.6平方公里、八珠350.8平方公里、耿湾524.7平方公里、秦团庄342.1平方公里、山城428.9平方公里、南湫411.5平方公里、罗山川419.6平方公里、小南沟579.3平方公里、芦家湾298.6平方公里。
国民经济
202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9.64亿元,同比增长6.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72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03亿元, 同比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56:30.8调整为15.2:51.9:32.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10.6%,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83.6%,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2.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5.8%,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1.93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较上年提升9.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特色
草畜产业:畜牧业是环县的传统产业,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分之一来自畜牧业。近年来,环县的畜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超载放牧导致草山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草畜矛盾明显地制约着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对此,环县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立草为业、以草促牧的发展思路,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主导产业来抓,着力实施草畜大县、畜牧强县的发展战略。县上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环县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在具体实施中,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紧紧围绕种好专业草、项目草、精品草、产业草四个重点,狠抓落实,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扶持种草养畜户。到2019年底,全年羊饲养量189万只(其中存栏110万只、出栏79万只),大家畜饲养量17万头,猪饲养量13万头,鸡饲养量65万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主体也由原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共同存在的局面转变,养殖基础设施、管理理念都得到全面的更新,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一是龙头企业培育。从2016年引进中盛公司开始,全县共引进了中盛羊业、伟赫乳业、德华生物、正大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涵盖肉羊、奶羊、奶牛、生猪养殖、品种选育、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了全县畜牧业产业结构,填充我县奶畜养殖、奶制品加工的空白。扶持培育甘肃荟荣草业公司、环县牧康牧业公司、环县正丰农牧有限公司、环县羊羔肉集团公司等一批地方龙头企业,从饲草种植加工、防疫服务、投资管理、餐饮服务等方面引领全县养殖产业发展。二是合作社建设。2017年底进行“331+”合作社试点建设,到2018年全县建成219个“331+”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全县贫困户5517户,落实产业到户资金11034万元,每年兑现分红3200万元以上。2019年,采取“政府出资建设、企业运营管理、村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全县建成124个千只湖羊标准化湖羊养殖示范社(其中单个示范社66处、二合一示范社45处、三合一示范社10处、四合一示范社2处、十合一示范社1处),折合单个社204个,带动贫困村193个,落实村集体入股资金10225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6230户,每户配股1万元,年均分红1000元。调引湖羊47593只,共产羔羊20744只,现存栏69031只。三是自养示范户培育。为了全面提升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县出台养殖专业户培育方案,聘请县内外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到户项目补助等形式在全县培育一批湖羊养殖专业户,示范带动全县养殖户开展规范化管理,目前共培训11514户,养殖湖羊户数达到7337户。四是饲草种植。按照“新增一只羊,新种一亩草”的一体化发展思路,全县集中力量,投入播种、耙耱等大中型机械624台套,补助投放背负式小型机械1.4万台进行种植收割。2019年种植各类饲草73万亩,今年计划种植80万亩,目前已完成种植33万亩。
草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一批有前景的龙头企业,目前,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金鹏、华茂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种畜肉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十五”期间,计划每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0万亩以上。按照“北羊、南牛、沿川猪”的畜牧业发展布局,建好东北七乡镇30万只绒山羊、西北八乡镇5万只滩羊、中南十乡镇10万头(只)肉牛肉羊舍饲养殖、沿川六乡镇5万头瘦肉型猪生产等四个基地。
洋芋产业:环县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种植洋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洋芋以无农药污染、不易霉烂、不易变质、贮期长、好保管等特点占有广阔的市场。环县抓住这一优势,把洋芋产业开发当作振兴乡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发规划,采取资金扶持、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等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调动农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洋芋产业化开发已成为西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环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拟建年生产马铃薯淀粉4000吨的甘肃兴环马铃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种、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公司+农户”的新型立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小杂粮产业:环县种植各类小杂粮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品质独特。每年种植的荞麦、糜子、谷子、玉米、绿豆、豌豆、燕麦、苦荞等小杂粮达20种,面积30万亩左右,总产在300万公斤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保健和绿色食品著称的荞麦、燕麦、谷子等小杂粮开发前景愈加广阔。环县荞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所含的“芦丁”和“烟酸”,是治疗高血压的辅助剂,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小米含有多种脂肪酸、维生素,有养肾健胃、消渴利便的作用;豌豆、扁豆、小绿豆、小红豆等豆类杂粮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基于上述认识,环县把小杂粮当作特色产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21年年末总户数10.27万户,总人口36.49万人(公安户籍人口)。其中,城镇7.33万人,农村29.16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7.7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2.2元,同比增长8.1%。
全年输转劳动力6.77万人,创收17.27亿元。其中,贫困劳动力输转3.95万人,创收9.48亿元。城镇累计新就业3669人,新增就业334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8%。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农村环境整治情况
(一)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按照“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工作思路,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设立废旧农膜村级回收点144个,专门从事废旧农膜回收、运输、处理、利用的各类从业人员达到了400余人。为加快废旧农膜回收步伐,给2个加工企业和88个回收网点投放了地膜捡拾机械97台;根据各网点的回收情况,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相应补贴;为完善废旧农膜监测体系,完成20个(含国控点1个)农膜残留定位监测点监测工作,田间地膜残留量为0.50千克/亩;在洪德许旗村建立高效环保地膜的应用示范130亩,进一步探索废旧地膜综合防控的新思路、新途径。截至目前,今年全县共回收废旧农膜6579.4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9.5%。依托2个加工企业全年累计加工废旧农膜5950余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0.43%。
(二)尾菜处理。在曲子、木钵、合道等瓜菜主产区,投放腐解菌剂4.5吨、生物有机肥36吨,通过田间堆肥、微型旋耕机深耕翻地埋入地下直接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完成腐解菌剂田间堆肥530堆、深耕直接还田900亩、增施有机肥还田900亩,处理利用率47.2%。
(三)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杂草、城乡生活垃圾,多途径、多层次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在长链条、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上实现新突破。结合《环县2018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环农牧发〔2018〕177号),对秸秆焚烧采取督导巡查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作为重点突破口,出动宣传车辆、标语、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使秸秆焚烧的危害人人皆知。二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为加大农作物秸秆利用环县农业农村局还联合财政局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作物秸秆利用的通知》(环农发〔2019〕240号),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我局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过腹还田和生产沼气等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源头化解。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形成环保型农业结构和节粮型畜牧业结构。县、乡两级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下乡之际指导农牧民将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以秸秆能源化利用为手段,探索适合我县推广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模式,缓解能源问题的同时消耗农作物秸秆;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重点,采取机械化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好有机肥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
(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1年全县畜禽养殖场粪污年产生量约为1863000吨,采用粪污全量还田模式处理粪便约为128000吨,采用粪便堆肥利用模式处理粪便约为13800吨,资源化有效利用粪便量合计约为141800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约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企业)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对委托第三方机构全量收集处理的粪污,实行协议收购处理。一促新建养殖场达标。截至目前,全县新建的124个千只湖羊示范社全部采用搭建木质竹床、漏粪地板收集羊粪的形式,均达到雨污分流要求,而且每三个月清扫一次粪污,做到污水不外流、污粪不外堆。同时千只湖羊示范社全部设有专门的堆粪场,均达到“三防”要求。二促规模场改造。为了进一步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为环县昊乐养殖有限公司新建100立方沉砂池一处,一座600平方米操作车间,项目配套购置设备13台,其中30千瓦干湿分离器4台,清粪车1台,粪污运输车2台,30铲车1台,配套动力电100千瓦变压器1台,污水泵4台。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化制间1处160立方米;改建堆粪场所1处2000平方米,并配套购置清粪装载机1辆、粪污运输车1辆、清粪车1辆、无害化处理设备1套。以德华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购置先进的饲喂设备为试点,建成种羊场饲养设施25000平方米,青贮池5000立方米,采购饲养设备15台套,采用机器人自动饲喂系统,同时为有效利用粪污资源,采购相应设备,建成后年处理粪便30000吨,生产有机肥15000吨。三促“331+”合作社设备配套。结合实施的现代畜牧业主导产业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对“331+”合作社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进行改建。共建设堆粪场28处,其中90㎡的9处,80㎡的16处,100㎡的2处,70㎡的1处;建设污水收集池30m³的28口;化粪池1500m³的一口;建焚埋坑28个(建设深度均为10米以上);建消毒室7间。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加快补齐基础短板。按照“农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转运、片区处理”办法,全县共配备各类垃圾收集设施35351个,农用三轮垃圾转运车487辆,投放85个大型密闭中转箱,由县上统一调配10辆大型垃圾转运车,依托县城、曲子、甜水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相邻就近的原则,将全县20个乡镇分为3个片区,分片区转运至3个垃圾填埋场称重过磅、卫生填埋。按照“乡有专管员、村有监督员、组有保洁员”的要求,组建固定的农村保洁队伍280个、保洁员3372人;针对“三边一部”等重点区域,县全域办巡查检查与省全域办无人机航拍排查、省高分中心卫星遥感排查相结合,完成非正规垃圾填埋点、堆放点整治工作,共清理陈年垃圾2717吨,整治无人机航拍垃圾点2197处、清理市县督查发现垃圾点843处,对原有非正规垃圾填埋点进行围挡封堵、制作告示牌,建立村民小组组长和保洁员包抓监管责任制,基本实现视野之内无垃圾。
二是因地推进厕所革命。立足各地实际,科学合理选型,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同时,还采取“卫生厕所+”的模式,将农村“厕所革命”与农户浴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室多用,让农户既用上了卫生厕所,也洗上了热水澡。至目前,已建成各类农村卫生厕所16285座(2019年建成4002座,2020年建成3980座,2021年建成8303座)、公共厕所57座(2019年建成39座,2020年建成18座)。
三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按照“村庄要整洁、风貌要美化、机制要健全、体系要完善”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四清一改一美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规划创建“清洁村庄”78个。截至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326.85万元,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6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13170.5万吨,清理“三堆两垛”1124处,依法拆除乱搭乱建243处、残垣断壁6813米,清理村内沟渠1204公里,搬迁移挪路边垃圾仓(箱)116个,安装装饰性篱笆35处37公里,栽植补植行道树1000公里,修剪公路行道树3057公里,整修树畦1320公里,公路沿线种植花卉804公里,庄前新建、维修花圃1.4万平方米,清理废弃危房(窑)34处。积极探索推行“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等观光体验模式,推动八珠乡八珠塬村和木钵镇关营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四是综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岸上下”综合施策,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实现了流域管控全覆盖,投资400万元,清理县城段河滩7.3公里604.8亩,维修水毁护岸500米,新建拦泥堤3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筹资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站)20个,配套建设城镇污水管网15775米,补齐了水污染防治的最大短板,乡镇污水收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1.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1年,环县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13天,优良天气率88.9%,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马莲河曲子大桥出境断面剔除地质因素影响后,水质达到Ⅳ类标准。环境空气6项指标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 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县1个国控功能、1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无劣Ⅴ类水体,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1个县级、3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保持稳定,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区域内无黑臭水体。
3.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区域内无重金属排放企业,无受污染耕地,无疑似污染地,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风险总体可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至2021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座,其中:达标运行24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100%。
2.垃圾设施设备配备
环县生活垃圾填埋场3处对全县20个乡镇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转运、称重、计量、建立台账、无害化处理填埋。落实数据统计制度,做好进场生活垃圾,为确保进场垃圾处理数据真实、准确,制定完善计量统计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实行一车一磅一登记管理制度,对车辆进场时间、净重以及物料成分等数据均要求双方签字确认,确保进场处理的生活垃圾等各项数据真实、准确。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畜禽养殖
全县19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了畜禽粪污堆积场、化粪池等污染防治设施,做到污水不外流、污粪不外堆。粪污处理设施运行规范,均达到“三防”要求。
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情况
环县于2020年2月对全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进行了调整,由生态环境分局和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了工作小组,以排查超过法律法规范围划定禁养区的情形为重点,组织各有关单位、镇政府按照突出重点、明确标准的要求,深入现场实地勘察和摸底排查,全面核实禁养区划定依据、范围、面积及关闭和搬迁养殖场户规模等情况,对不符合划入禁养区范围的区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包括环县县城及19个乡镇城镇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及在建区域、4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1个水库,总计25个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养区面积共计84.0308平方公里。具体划分范围及面积如下: 1、环县县城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21.66平方公里;2、环县秦团庄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1平方公里;3、环县车道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92平方公里;4、环县毛井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3平方公里;5、环县耿湾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78平方公里。6、环县曲子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0.10平方公里。7、环县八珠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72平方公里。8、环县洪德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87平方公里。9、环县虎洞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06平方公里。10、环县芦家湾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95平方公里。11、环县罗山川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30平方公里。12、环县小南沟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56平方公里。13、环县南湫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83平方公里。14、环县甜水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7.35平方公里。15、环县山城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1.42平方公里;16、环县木钵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3.85平方公里。17、环县樊家川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82平方公里。18、环县合道镇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90平方公里。19、环县演武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50平方公里。20、环县天池乡建设区及在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占地0.71平方公里。21、环县庙儿沟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曲子东沟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木钵乔儿沟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樊家川响水淌洼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张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面积共为24.3208平方公里。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
环县共4个饮用水源地,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县县级乡镇级集中饮用水源统计表
乡镇 | 水源地 | 水源地坐标 | 位置 | 类型 | 备注 |
环城镇 | 庙儿沟饮用水水源地 | 107°11′43″ 36°34′12″ | 庙儿沟 | 地表泉水 | 县级 |
木钵镇 | 木钵街村乔儿沟 | 107°28′11″ 36°27′23″ | 乔儿沟 | 地表泉水 | 乡镇级 |
曲子镇 | 双城村东沟河岸上 | 107°30′49″ 36°17′49″ | 东沟口河岸 | 地表泉水 | 乡镇级 |
樊家川 | 响水趟 | 107° 28' 17" 36° 35' 09" | 樊家川村 | 地表泉水 | 乡镇级 |
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
环县红色旅游风景名胜区有:
东老爷山 位于环县东北部陕、甘、宁三省区交界之处,海拔1774米,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这里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有轩辕黄帝升天、周太子降生、金公鸡叫鸣、狐大仙选址、关老爷显灵、林道士成仙的神奇传说,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李富春等领导带领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足迹,有天造地设的“二龙戏珠”山体景观,有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15座元、明、清古建和21座新建庙宇楼阁及景点,有苍松翠柏、绿树满目的自然风光,是休闲观光、红色教育、宗教旅游的绝好胜地,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城堡战役遗址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山城乡,距县城45公里。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珠革命纪念馆 1931年11月,陕甘边游击队在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带领下,进入环县八珠原一带,当地进步农民李凤存有幸结识了这支革命队伍,并邀请游击队领导到自家吃住。
环县故城 位于环县县城的老城始建于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元末明初重建,清代时进行过加固维修。现存南北城墙南北长约1130米,东西宽约480米,周长约3000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1993年9月,环县明代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县塔 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第二级阶地上。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第二章 2023年拟整治村庄基本情况
2023年环县拟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的行政村有3个,分别是芦家湾乡庙儿掌村、杨新庄村,车道镇刘园子村。其中芦家湾乡庙儿掌和杨新庄两个村实施点地处两个村交界处,为一个居民点,小地名为芦家湾乡车路崾岘。
2.1整治村庄生态环境基础状况
整治村概况
1.芦家湾乡庙儿掌村
庙儿掌村位于环县西北部(距县城106公里),芦家湾乡西部(距镇政府12公里),国道341线穿境而过,共辖4个村民小组、278户1075人。有五保户6户,持证一级残疾9人,二级残疾16人,有边缘易致贫户6户28人,建档立卡户137户560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户11人。总土地面积40.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00亩(机平地19600亩,人均18.88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
2. 芦家湾乡杨新庄村
杨新庄村位于环县西北部(距县城106公里),芦家湾乡西部(距镇政府12公里),国道341线穿境而过,共辖7个村民小组、324户1153人。其中脱贫户147户593人(脱贫不稳定户3户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户10人),有三类户10户35人(脱贫不稳定3户9人,边缘易致贫户5户16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户10人),特困供养户5户7人(分散供养4户6人,孤儿1户2人,集中供养1户1人),低保户共40户165人(其中一类低保3户7人,二类低保18户77人,三类低保15户65人,四类4户16人),一二类低保户21户84人,三四类低保19户81人)。总土地面积39.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54亩(机平地20100亩,人均17.6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
3. 车道镇刘园子村
刘园子村位于车道镇东北部,距环县县城61公里,距车道镇20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43户1012人,行政区域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73亩。其中梯田6500亩,人均耕地面积14.60亩。退耕还林2250亩,多年生牧草地1900亩。全村主导产业主要有地膜玉米、小杂粮、中药材和养殖湖羊以及务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98人,贫困发生率43.25%,截至2019年已实现整村脱贫,现有三类户7户(脱贫不稳定户4户21人,边缘易致贫户2个1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4人),特困供养户4户6人,全部分散供养,低保户共有21户。
整治村生态环境基础状况
1. 芦家湾乡庙儿掌村
(1)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
全村村民饮用水来源全部来自于芦家湾乡庙儿掌村供水站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供水站周边环境良好,按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经多年对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该供水站水质稳定达到饮用国家饮用水质标准,村民饮用水水源不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
(2)生活垃圾治理状况
2021年“全域无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庄庄前屋后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全村无乱堆放垃圾杂物的现象,每天有固定垃圾收运车进行收集集中处理。群众形成了良好环境卫生保洁习惯,无随处乱倒垃圾现象。
(3)黑臭水体污染状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内无黑臭水体,不存在黑臭水污染环境问题。
(4)畜禽养殖污染状况
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养殖业主要以农户自家圈养为主,对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统一进行沤肥还田,实行资源化利用。村域内无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或养殖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生活污水排放状况
目前,村内居住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主要由农户各家化粪池进行处理,就地消纳利用。村部街道居民,无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杂乱,造成环境污染、脏乱差问题突出。拟建污水收集管网及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接入化粪池全面收集,定期拉运至附近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彻底解决居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问题。
2. 芦家湾乡杨新庄村
(1)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
全村村民饮用水来源全部来自于芦家湾乡庙儿掌村供水站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供水站周边环境良好,按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经多年对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该供水站水质稳定达到饮用国家饮用水质标准,村民饮用水水源不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
(2)生活垃圾治理状况
2021年“全域无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庄庄前屋后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全村无乱堆放垃圾杂物的现象,每天有固定垃圾收运车进行收集集中处理。群众形成了良好环境卫生保洁习惯,无随处乱倒垃圾现象。
(3)黑臭水体污染状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芦家湾乡杨新庄村内无黑臭水体,不存在黑臭水污染环境问题。
(4)畜禽养殖污染状况
芦家湾乡杨新庄村有一处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采用粪污全量还田模式处理粪便。其他农户以自家圈养为主,畜禽养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生活污水排放状况
杨新庄村居民日均用水量按40升计算,全村共有常住农户324户1153人,日产生生活污水约36.90吨(常住人口*40/1000*0.8)。目前,村内居住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主要由农户各家化粪池进行处理,就地消纳利用。村部街道居民,无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杂乱,造成环境污染、脏乱差问题突出。拟建污水收集管网及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接入化粪池全面收集,定期拉运至附近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彻底解决居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问题。
3. 车道镇刘园子村
(1)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
车道镇刘园子村已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村内由刘园子村水管所供水,水管所对水质每季度出具监测报告,保证水质达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供水站周边环境良好,村民饮用水水源不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
(2)生活垃圾治理状况
车道镇刘园子村2021年“全域无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庄庄前屋后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全村无乱堆放垃圾杂物的现象,每天有固定垃圾收运车进行收集集中处理。群众形成了良好环境卫生保洁习惯,无随处乱倒垃圾现象。
(3)黑臭水体污染状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刘园子村内无黑臭水体,不存在黑臭水污染环境问题。
(4)畜禽养殖污染状况
主要以农户自家圈养为主,对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统一进行沤肥还田,实行资源化利用。村域内无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生活污水排放状况
刘园子村居民日均用水量按40升计算,全村共有常住农户243户1012人,日产生生活污水约32.38吨(常住人口*40/1000*0.8)。目前,村内居住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主要由农户各家化粪池进行处理,就地消纳利用。村部街道居民,无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杂乱,造成环境污染、脏乱差问题突出。拟建污水收集管网及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接入化粪池全面收集,定期拉运至附近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彻底解决居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问题。
整治村内改厕示范行动等实施情况
截至目前,环县3个整治村改厕示范行动的进展如下:
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庙儿掌村总户籍人278户1075人,常住户数221户、855人,自修建卫生厕所以来共完成厕所改造155户,卫生厕所改造完成率占70.1%。
芦家湾乡杨新庄村:杨新庄村共7个村民小组,总户籍324户1153人,常住户数263户、936人,自修建卫生厕所以来共完成厕所改造180户,卫生厕所改造完成率68.6%。
车道镇刘园子村:刘园子村目前共4个村民小组内,户籍户数243户,总人口数1012人,常住户数202户841人,已完成厕所改造139户,卫生厕所改造完成率占68.8%。
开展整治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实施建设是国家环保政策的需要
环境保护工作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以保证这项基本国策的贯彻和执行。由国家所颁布的有关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2000年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国环字(87)003)等。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项目的建设是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
居住环境是每个城镇发展关心的头等大事,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在过去,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指标,居住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发展,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
(3)项目建设是地方环境保护的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推动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管理,实行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和综合治理,加大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物的控制力度,强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的控制,未达目标控制要求的单元要制定达标方案。强化村镇水污染防治,完善村镇污水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
因此,项目的建设,是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版),项目属于鼓励类第五十一条:“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生活废水、生活废物、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与农田面源污染协同综合治理”,而污水处理设施为乡村生活废水综合治理项目,所以项目建设在国家政策上是可行的。
(2)环县将村镇污水处理工程纳入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并积极组织各地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筹建工作;环县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为项目的筹措落实,指派专人负责,要求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这些都为本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
(3)国家对环保项目非常重视,环县在环保资金上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些为本工程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不但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项目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1)与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根据规划中提出的“要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包括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
本项目为环县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符合《“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要求。
(2)与《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甘政办发〔2021〕105号)的符合性
根据规划中提出的“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为重点,优先治理乡镇所在地、中心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范围内村庄生活污水。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改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效衔接。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治理工艺,分片区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监测监管,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行管理,推动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要求。
本项目为环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项目,符合《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要求。
(3)与《环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的符合性
根据环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
近期目标:到2025年,各乡镇集中区域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三种模式治理设施:污水纳管收集、集中收集处理或建设生态厕所三种方式的覆盖率)达到60%,农村生活污水站点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低于80%,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管控率达到85%,先将自然生态红线区内的农村生活污水优先进行治理,不再向附近水域排放,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理。
远期目标:到2035年,进一步提高环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集中村、山区以及分散地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三种模式治理设施:污水纳管收集、集中收集处理或建设生态厕所三种方式的覆盖率)达到70%,全区农村生活污水站点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低于85%,全区行政村生活污水管控率达到95%,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理。
本项目通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符合《环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规划目标要求。
第三章 整治村庄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县作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保护好、利用好极为有限的水资源尤为重要。环县2023年农村环境整治的重心从保护水资源,减少地下水污染等角度出发,减少生活污水下渗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止未处理污水排放至荒地、沟渠、河道,使受污染地表水的渗透致使地下水水质严重恶化。
环县2023年拟实施环境农村环境整治的行政村为:芦家湾乡庙儿掌村、芦家湾乡杨新庄村、车道镇刘园子村。下面分述各行政村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
芦家湾乡庙儿掌和杨新庄村村内居住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通过“改厕”等措施资源化利用。庙儿掌和杨新庄村部街道均位于两村交界处车路崾岘。有居民搬迁点四处,商铺15家,餐饮工商户3家,住户112户(脱贫户和三类户73户),风电项目部一个,常驻居民510人。日产生生活污水约16.32吨(常住人口*40/1000*0.8)。目前,车路崾岘两村部街道居民无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杂乱,造成环境污染、脏乱差问题突出。拟建污水收集管网及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接入化粪池收集。定期进行清理,用于浇灌农田、林地、草地等资源化利用。彻底解决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污染问题。
2)农村黑臭水体
庙儿掌、杨新庄村内无黑臭水体,不存在黑臭水污染环境问题。
3)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庙儿掌、杨新庄村区域内无农村饮用水源地。
4)农村生活垃圾
庙儿掌、杨新庄两村修建临时垃圾收集池11座,每天由芦家湾乡拉运车至拉运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通过“全域无垃圾”行动,群众形成了良好环境卫生保洁习惯,无随处乱倒垃圾现象。
5)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
庙儿掌、杨新庄两村养殖业主要以农户自家圈养为主,对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统一进行沤肥还田,实行资源化利用。一处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粪污全量还田模式处理粪便,畜禽养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车道镇刘园子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
村内居住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通过“改厕”等措施资源化利用。
刘园子村部街道现有信用社、小学、村部、村卫生所4家单位,合作社1个、土特产公司1个、个体工商户29户,有住户67户,常住人口515人,日产生活污水约16.48吨。目前,刘园子村部街道居民,无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大量倾倒,特别遇到雨雪天气,街道泥泞脏乱不堪,严重影响当地住户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极易给外来人员及过往车乘人员造成不良影响。拟建污水收集管网及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接入化粪池收集。定期进行清理,用于浇灌农田、林地、草地等资源化利用。彻底解决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污染问题。
2)农村黑臭水体
根据现场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车道镇刘园子村内无黑臭水体,不存在黑臭水污染环境问题。
3)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车道镇刘园子村无农村饮用水源。
4)农村生活垃圾
全村无乱堆放垃圾杂物的现象,每天有固定垃圾收运车进行收集集中处理。群众形成了良好环境卫生保洁习惯,无随处乱倒垃圾现象。
5)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
车道镇刘园子村域内无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主要以自家圈养为主,对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统一进行沤肥还田,实行资源化利用。
农村环境整治主要内容
环县三个行政村黑臭水体、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和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的均无环境整治问题。因此本次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是整治3个行政村内存在的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下面逐项加以说明。
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
1.整治行政村名称、所辖自然村个数及受益人口: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两个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两个村农村环境整治点车路崾岘受益有居民搬迁点四处,商铺15家,餐饮工商户3家,住户112户(脱贫户和三类户73户),风电项目部一个,常驻居民510人。
2.整治工作目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
3.整治工作内容:本次农村整治的重点是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内容是在车路崾岘村部街道居民点建污水管网3420米,化粪池4处,检查井67座。整治内容及规模见下表。
表4-1 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车路崾岘环境整治内容一览表
建设地点 | 工程类别 | 建设名称 | 内容和规模 |
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 | 环境整治工程 | 检查井 | 圆形砖砌检查井67座,铸铁井盖,直径1.2米,深1.5米。 |
PE排污管 | De300污水管3200米,De200污水管330米,采用直埋敷设。 | ||
化粪池 | 玻璃钢化粪池4座,每座有效容积20立方米。 |
5.整治时限安排:3个月,即2023年4月-2023年7月。
车道镇刘园子村
1.整治行政村名称、所辖自然村个数及受益人口:车道镇刘园子村辖4个村民小组,农村环境整治受益户有信用社、小学、村部、村卫生所4家单位,合作社1个、土特产公司1个、个体工商户29户,有住户67户,常住人口515人。
2.整治工作目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
3.整治工作内容:本次农村整治的重点是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内容是在车道镇刘园子村部街道居民点建污水管网1100米,化粪池1处,检查井42座。整治内容及规模见下表。
表4-2 车道镇刘园子村部街道环境整治内容一览表
建设地点 | 工程类别 | 建设名称 | 内容和规模 |
车道镇刘园子村部街道 | 环境整治工程 | 检查井 | 圆形砖砌检查井42座,铸铁井盖,直径1.2米,深1.5米。 |
PE排污管 | De300污水管980米,De200污水管120米,采用直埋敷设。 | ||
化粪池 | 玻璃钢化粪池1座,每座有效容积40立方米。 |
4.整治时限安排:2个月,即2023年4月-2023年6月。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生态环境效益
(1)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车道镇刘园子村3个整治村,共15个村民小组、53家单位及工商户,179户常住户、1020人居民生活污水无法集中收集、转运的问题。
(2)污水有效收集处理,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为水环境达标奠定基础。
(3)通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能够有效弥补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短板弱项,有效治理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等环境“脏、乱、差”问题,对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效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逐步提升,不仅能整洁村容村貌,减少当地农民患地方病的风险,从而减少农民的生活支出,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且随着村容村貌整洁后还可以提高投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显著。
第六章 资金估算与筹措
资金估算
目工程总投资2243300.0元,其中: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投资1633700.0元,车道镇刘园子村环境整治项目投资609600.0元。各整治村投资概算明细见下表6-1至表6-2。
表6-1 环县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 工程或费用名称 | 估算价值(元) | 技术经济指标 | |||
工程费 | 单位 | 数量 | 单位价值(元) | 备注 | ||
1 | 检查井 | 154100 | 座 | 67 | 2300.0 | 含基础 |
2 | PE排污管(De200-300) | 1299600 | 米 | 3420 | 380.0 | 含基础 |
3 | 玻璃钢化粪池(有效容积20立方米) | 180000 | 座 | 4 | 45000.0 | 含基础、安装 |
4 | 合计 | 1633700 |
表6-2 环县车道镇刘园子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投资概算表
序号 | 工程或费用名称 | 估算价值(元) | 技术经济指标 | |||
工程费 | 单位 | 数量 | 单位价值(元) | 备注 | ||
1 | 检查井 | 96600 | 座 | 42 | 2300.0 | 含基础 |
2 | PVC排污管(DN200-300) | 418000 | 米 | 1100 | 380.0 | 含基础 |
3 | 玻璃钢化粪池(容积40立方米) | 95000 | 座 | 1 | 95000.0 | 含基础、安装 |
4 | 合计 | 609600 |
资金筹措
经估算,项目总投资224.33万元,申请2023年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为210.0万元,自筹资金14.33万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落实工作责任
建设项目的各相关部门、乡镇在项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压实责任、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全力抓好落实。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积极联系协调成员单位,扎实做好环县2023年农村环境整治的指导服务、推进落实、督查检查等工作。
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实施,严把招标采购、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落实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终身负责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市上项目工程实施时限要求,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加强资金监管
按照“专账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专账专户封闭运行机制,实行组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按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监管,按照“前期跟踪,后期跟进,全程参与”的要求委托审计部门全程跟踪审计,每一项工程结束都要有审计部门的决算审计报告,工程全面完工后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坚决杜绝和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贪污、套取资金等行为,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附图1:环县芦家湾乡庙儿掌、杨新庄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2:环县车道镇刘园子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