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hbju-2018-00007 | 发布机构: | 环保局 |
生效日期: | 2018-05-30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通知公告 |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辐射事故应急机制,确保在发生辐射事故时,能够迅速、科学、高效地采取必要和适当的响应行动,避免或减缓事故的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环境安全。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甘肃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庆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庆阳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辐射事故应对工作。
1.4 应急原则
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辐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环境危害。
1.4.2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做好应对辐射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1.4.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1.4.4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1.5 辐射事故及事故分级
1.5.1 辐射事故
辐射事故主要指除核事故以外,放射性物质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物质造成人员受到意外异常照射或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事故。主要包括:
(1)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
(2)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的事故;
(3)国内外航天器在我县行政区域内坠落造成的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4)其他地区发生核与辐射事故给我县造成辐射环境污染的事故;
(5)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辐射污染事故。
1.5.2 辐射事故分级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各等级辐射事故量化指标见附件1)。
(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一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①Ⅰ、Ⅱ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
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严重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④ 对我县行政区域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环境影响的航天器坠落事件或境外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
(2)重大辐射事故(二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辐射事故:
①Ⅰ、Ⅱ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
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 人以上(含1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环境辐射污染后果。
(3)较大辐射事故(三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辐射事故:
①Ⅲ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
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环境辐射污染后果。
(4)一般辐射事故(四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辐射事故:
①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等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照射的;
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
2 组织指挥体系
2.1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设立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县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县环保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应急办、公安局、卫计局、交通局、工信局、财政局、安监局、维稳办、气象局等单位组成(成员单位及职责见附件2)。必要时,根据工作需要可增加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
2.2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县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环保局局长兼任。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辐射事故应急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指示要求;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配合市辐射应急指挥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一般(四级)辐射事故及其他等级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工作;完成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下达的其它应急任务。
3.应急响应
3.1响应分级
对应辐射事故等级,应急响应由低到高依次为四级(一般辐射事故)、三级(较大辐射事故)、二级(重大辐射事故)、一级(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四个级别。
一般辐射事故(四级)由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特别重大辐射事故(一级)、重大辐射事故(二级)、较大辐射事故(三级)的应急响应工作根据国家及省上辐射事故应急组织机构的指示要求组织实施。
应急响应启动命令由各级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报请同级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发布。
3.2辐射事故报告
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置,并立即向县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县(区)卫计部门报告,并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上报县环保局。
县环保部门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由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在2小时内上报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响应终止后,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应继续逐级报告事故后续处置相关情况。
3.3应急响应的启动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实行分级响应。
3.3.1 响应程序
(1) 四级响应程序
发生辐射事故,由事故单位报县环保部门,县环保部门初判为一般辐射事故,报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并提出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的建议,由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向省环保厅报告相关信息和处置工作情况。
(2) 一、二、三级响应程序
发生辐射事故,由事故单位报县环保部门,县环保部门初判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或较大(三级)辐射事故,应立即向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报告,由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向省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待应急命令发布后,在国家和省上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3.2应急行动
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发布应急响应启动命令后,县环保部门应当配合市应急指挥部的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辐射事故的严重程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根据各自职责,各级、各专业力量开始实施安全保卫、现场调查、监测等应急支援行动,有关专家参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工作,应急监测组负责进行辐射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工作,提供监测数据,确定污染范围,为辐射事故应急决策提供依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防止辐射污染蔓延。
3.4应急状态的终止
3.4.1应急状态的终止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满足应急状态终止的条件:
(1)辐射事故造成的危害已经彻底消除,且再无继发的可能;
(2)辐射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低至规定的限值以内;
(3)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进行的必要。
对于具备应急状态终止条件的,由原发布启动应急响应的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下达应急响应终止命令。
3.4.2应急状态终止后的行动
应急响应状态终止后,应根据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指示和实际情况,县环保部门及各应急组协同开展以下工作:
评价事故对环境和公众造成的影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辐射事故,环保部门要组织有计划的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辐射污染情况;
评价应急期间所采取的行动;
组织开展事故调查,指导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查清原因,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出现;
(4)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受照射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照射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5)根据实践经验,及时对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进行修订。
3.4.3总结报告
应急状态终止后,各应急组应在两周内向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本组的总结报告,由办公室负责汇总,并在事故后1个月内向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提交总结报告,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在2周内向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提交总结报告。
4 应急准备与保障
4.1应急准备
4.1.1应急培训
县环保部门应制定辐射事故应急培训计划,针对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人员熟悉预案内容、具备完成应急任务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4.1.2应急演练
各成员单位应当根据本预案中规定的职责和任务,明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的直接责任人。
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根据制定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每2年组织一次综合性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各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必要时,对应急预案做出修改和完善。演练总结报告应及时上报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4.2应急保障
4.2.1资金保障
县人民政府要保障辐射事故应急演练、业务培训、应急物资储备、调查、监测、处置、评估等所需经费。
4.2.2物资保障
各相关部门及单位应当根据各自担负的辐射事故应急职责任务,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应急物资。
4.2.3制度保障
(1)值班制度
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各应急响应人员通讯设备要随时保持畅通。
(2)应急设备物资日常保养制度
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应加强对应急仪器设备和物资装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证能够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
5附则
5.1 预案管理
本预案每5年修订一次,也可随着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由县环保局组织修订并报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
5.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县政府批准,县环保局具体负责解释。
5.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 各等级辐射事故的量化指标
2.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其主要职责
3.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组组成及其主要职责
4.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值班电话
附件1:
各等级辐射事故的量化指标
一、特别重大辐射事故(一级)
1. 事故造成气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5.0E+15Bq的I-131当量,或者事故造成大于等于3k㎡范围的环境剂量率达到或者超过0.1mSv/h,或者β/γ沉积水平达到或超过1000Bq/㎝2,或者α沉积活度达到或超过100Bq/㎝2;
2. 事故造成水环境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3Bq的Sr-90当量;
3. 事故造成地表、土壤污染(未造成地下水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4Bq的Sr-90当量;
4. 在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大于等于25000D2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
二、重大辐射事故(二级)
1. 事故造成气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5.0E+14Bq的I-131当量,且小于5.0E+15Bq的I-131当量,或者事故造成大于等于0.5k㎡且小于3k㎡范围的环境剂量率达到或者超过0.1mSv/h,或者β/γ沉积水平达到或超过1000Bq/㎝2,或者α沉积活度达到或超过100Bq/㎝2;
2. 事故造成水环境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2Bq,且小于1.0E+13Bq的Sr-90当量;
3. 事故造成地表、土壤污染(未造成地下水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3Bq,且小于1.0E+14Bq的Sr-90当量;
4. 在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大于等于2500D2,且小于25000D2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
三、较大辐射事故(三级)
1. 事故造成气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5.0E+11Bq的I-131当量,且小于5.0E+14Bq的I-131当量,或者事故造成大于等于500㎡且小于0.5k㎡范围的环境剂量率达到或者超过0.1mSv/h,或者β/γ沉积水平达到或超过1000Bq/㎝2,或者α沉积活度达到或超过100Bq/㎝2;
2. 事故造成水环境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1Bq,且小于1.0E+12Bq的Sr-90当量;
3. 事故造成地表、土壤污染(未造成地下水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1.0E+12Bq,且小于1.0E+13Bq的Sr-90当量;
4. 在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大于等于2.5D2,且小于2500D2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
四、一般辐射事故(四级)
1. 事故造成气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于等于5.0E+11Bq的I-131当量,或者事故造小500㎡范围的环境剂量率达到或者超过0.1mSv/h,或者β/γ沉积水平达到或超过1000Bq/㎝2,或者α沉积活度达到或超过100Bq/㎝2;
2. 事故造成水环境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小于1.0E+11Bq的Sr-90当量;
3. 事故造成地表、土壤污染(未造成地下水污染)时液态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小于1.0E+12Bq的Sr-90当量;
4. 在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小于2.5D2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
附件2: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其
主要职责
县环保局:负责起草编制市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负责组织上报县内一般辐射事故(四级)的应急响应、事故处理与原因调查工作;组织应急响应期间信息报送工作;监督检查全县辐射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组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工作;根据环保部、省环保厅、市环保局应急指令,协助做好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辐射事故及跨县区域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工作;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源的追缴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消防、隔离、交通管制等工作;负责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源案件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工作;负责事故直接责任人的监控和逃逸人员的追捕;配合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疏散撤离。
县卫计局: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救助以及应用水、食品的放射性监测;负责组织确定辐射事故导致健康危害的性质、程度及其影响人数和范围。
县交通局:配合做好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辐射事故应急演练、业务培训、应急物资储备、调查、监测、处置、评估等经费保障工作。
县安监局:配合做好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政府应急办:负责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开展突发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县维稳办:负责辐射事故的社会影响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县工信局: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应急通讯保障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期间的气象数据。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配合或指导政府发布信息;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加强互联网信息监测和管理,正确引导舆情。
附件3: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组
组成及其主要职责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应急组,各应急组组成及职责分工如下:
应急监测组: 由县环保局牵头配合市应急监测组工作。承担一般辐射事故(四级)的应急监测工作;负责制定应急监测方案,接收、整理和分析事故应急相关信息;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事故后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向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应急响应措施和建议,并对应急状态的终止和恢复提出建议。
医疗救援组:由县卫计局牵头组成。根据发生辐射事故的辐射物品种类、危害特性、影响范围、处置方式方法等编制并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措施;指导应急工作人员和受事故影响群体的辐射防护,发放所需药品;负责对事故造成的放射病、超剂量照射人员的医疗救护。
安全保卫组:由县公安局牵头组成。负责辐射事故现场的保护、警戒、交通管制等工作;负责对辐射事故原因和相关人员的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受事故影响群体的疏散与撤离工作。
专家咨询组:由县环保局牵头配合市专家咨询组,为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咨询;为全县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处置、抢险救援、现场防护及善后处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审查各应急组应急方案并提出意见。
舆情监控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成。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应急期间的公众宣传和专家解读,应对媒体采访和公众咨询;负责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文稿和有关辐射事故的新闻发布稿件;指导政府发布信息,做好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
附件4:
环县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值班电话
单 位 | 值班电话 | 单 位 | 值班电话 |
县环保局 | 0934-4423117 12369 | 县公安局 | 0934-4427051 |
县卫计局 | 0934-4421121 | 县财政局 | 0934-4421317 |
县安监局 | 0934-4423875 | 县交通局 | 0934-4421137 |
县政府应急办 | 0934-4423117 | 县委宣传部 | 0934-4421446 |
县工信局 | 0934-4421443 | 县维稳办 | 0934-4421634 |
县气象局 | 0934-4465622 |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