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bzx-2025-00022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5-06-30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乡情简介 |
八珠乡乡情简介
八珠乡因北宋有明珠、灭藏等八个羌民部落居住而得名,乡内以酿“八珠黄酒”而闻名。地处环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全乡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6万亩。辖10个行政村(八珠塬、曹塬、瓦崾岘、杏树沟、塔儿咀、马连掌、冯家湾、苟塬、湫坝沟、白塬)5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3348户13383人。全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5户6584人,监测对象218户95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8户185人、边缘易致贫户82户35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88户415人),已消除192户856人,风险消除率88.07%,下剩监测对象26户101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2户5人、边缘易致贫户4户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0户89人;整户无劳力兜底保障户5户8人、持续看大病20户89人、供养2名以上大学生1户4人)。2025年新识别监测对象9户39人(一键申报识别3户14人(农户申报7户)、排查识别6户25人)、风险消除71户333人。劳务输转2652人次(2024年2751人),其中脱贫人口1857人(2024年1904人)。
全乡10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油路总里程168公里,“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处,搬迁安置农户355户1733人(建档立卡户297户1468人)。近年来,全乡依托黄酒、桃子、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和“八珠革命纪念馆”这一重要文化资产,按照全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全县“羊+”产业发展政策,乘着“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成功打造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红、黄、绿”三张“乡村旅游名片”。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30年代初(1931年),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入八珠塬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5月下旬,红军西征进入环县境内,西征指挥部设在八珠塬村进步农民李凤存家,并在这里指挥了红军西征第一战“曲子战斗”(彭德怀指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珠塬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位于八珠塬村东庄组的八珠革命纪念馆全面记述了上世纪30年代至1949年全国解放期间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和当地农民李凤存一家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2021年被中央党校等6个单位授予“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被授予“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3年被授予“庆阳市新时代廉洁文化传播示范基地”。传统酿造是珍贵的文化资产。八珠黄酒是八珠的特色富民产业,也是当地群众的待客美味,得益于世代相传的传统酿造技艺,在庆阳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攀升,是独特的文化资产。2024年,八珠黄酒年产量稳定在150吨以上,年创收超过600万元,主要产区为八珠塬村,该村现有黄酒酿造户156户,占全乡黄酒酿造户的40%。自然馈赠是丰富的经济源泉。八珠塬海拔1480米,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利于水果糖分形成和积累,从2022年开始我们引进腾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原八珠花海进行转型升级,依托已建成的120亩桃园,在花海扩栽桃树260亩。2024年争取资金191.56万元,对采摘园及游乐园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新建果酒保险库2座,规范运营已有日光温室,并动员农户栽植桃树103亩,采摘园总面积达500亩,主要以油桃、蟠桃、毛桃三大系为主,涵盖80个品种,盛产期每亩桃树产桃6000斤左右,毛收入5万元以上(净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每年果品采摘园除草、施肥、浇水、修剪、疏果、套袋可带动50-80人次务工,达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目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